1.【盲人夫妻相携47年:没有光的世界,我是你的眼】
王翠萍老人手拿毛巾给老伴擦脸
一对盲人夫妻,他们从来没有庆祝过结婚纪念日,也没有一张合影,甚至不知道对方长得什么样子,但他们就这样相携走过了47年,还将3个孩子养大成人。在没有光的世界里,他们就是彼此的“眼睛”。昨日,大河报记者在老城区一小区见到了这对夫妻——72岁的谢军堂和65岁的王翠萍。
温馨
散步途中,他的手始终搭在老伴儿肩上
被春联挡住的猫眼儿、一长一短两根盲人棍、会报时的钟表,若不是这三样东西,记者丝毫不会认为这是一对盲人夫妻的家,整洁、利索的房间,就连烟灰缸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熟悉的家里,两位老人行动非常自如。下午6点半,王翠萍开始做饭,打开电磁炉,接水……一系列动作熟练流畅。吃完晚饭,谢军堂开始“接班儿”刷碗。“我做饭,他刷碗,这叫分工明确。”王翠萍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
晚上8点,老两口要出去散步遛弯。“带不带凳子?”王翠萍问。“带吧,累了歇歇。”谢军堂应声说。“带几个?一个还是俩?”在做决定方面,王翠萍特别依赖老伴儿。
出门后,王翠萍拿着棍子走在前面,谢军堂走在后面,手始终搭在老伴儿的肩上。“原来是他给我‘领路’,去年他得了脑梗,走路不方便,现在换成我了。”王翠萍说。走了一会儿,老两口有点累了,便撑开凳子,并排坐着和街坊聊天。谢军堂不爱说话,和邻居们聊得开心的王翠萍会时不时用手摸索着“找找”老伴儿。
艰辛
走街串巷,卖药维持生计
聊天过程中,两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经历。王翠萍和谢军堂都是因为眼疾而失明,失明时,王翠萍7岁,谢军堂3岁。
1966年,两人经人介绍相识,“会做饭、能纺花,啥活儿都能干”,中间人这样介绍王翠萍。“实在、靠得住”,这是中间人对王翠萍说起的谢军堂。就这样,春天两人相识,当年8月就结了婚。
两个盲人在一起生活,困难可想而知。不久,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困难就更多了。“有孩子后很作难,孩子拉了、尿了,我们根本看不见,摸着湿了,才把褥子拿去洗。”王翠萍说。
当时,夫妇俩每个月只能领十几元的救济款,为了维持生计,谢军堂每天手里拿根棍子、背个小箱子,走街串巷卖消食丸等药,“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出来,不然这一天可能就揭不开锅。”谢军堂说,有时候在路上还会被碰伤,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钱。
散步途中,谢军堂的手始终搭在老伴儿肩上
幸福
不管多晚,她都会和孩子去接站
虽然生活艰辛,但王翠萍和谢军堂始终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大女儿渐渐长大,二儿子和小女儿也相继出生。和普通父母一样,夫妇俩为儿女们的成长感到欣慰,除此之外,他们非常欣慰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都是视力正常的人。
两位老人说,孩子们都很懂事,经常帮他们做家务,还会陪着父亲去武汉、苏州、上海等地批发玩具来卖。有时谢军堂晚上两三点才到火车站,王翠萍每次都会在孩子的陪同下去接他。在最困难的时候,谢军堂“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谢军堂说:“这样一来,即便没钱了,她也不知道,不会心慌。”
“我们和普通夫妻一样,也会拌嘴、抬杠,但他总让着我。”王翠萍说。在谢军堂看来,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关心和让步,这是智慧更是宽容。
默契
命运相通,两人更能互相体贴
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他们经常会回家看看父母,给父母买菜、洗衣服、收拾房间,一家人其乐融融。
“虽然每天工作非常辛苦,但想到父母经历过的困难,我就会充满干劲儿。”儿子谢东生说,他现在从事洗车工作,家里条件不是很宽裕,但父母让他明白,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老两口如今相携走过了47年的生活,不管是过去的艰辛还是如今的平淡,他们一直很满足,如今身体健康、儿女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谢军堂说,正是因为两人有着相同的遭遇和痛苦,反而能让他们更加互相心疼、体贴,就像每次出去散步,王翠萍走在前面,步子不紧不慢,两人的步调默契而和谐。
2.【患者夫妇送捐献遗体证书感谢不收礼医生】
昨日,刘老太和老伴赵先生展示捐献遗体纪念证书,这是他们送给万希润医生的礼物。
礼物是两个红封皮本本,送礼的是65岁的癌症患者刘老太。红本本是刘老太和老伴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后的纪念证。
万希润治好了刘老太的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病情痊愈前后,刘老太三次给万医生送钱物,都被拒绝。老人最后想出了这样的感谢方式。
三次送礼被拒 决定捐献遗体
9月13日下午,刘老太和老伴一起,去了协和医院妇产科万希润医生的办公室。一年前,万医生治好了她的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她这次不仅是来复查,还为表示感谢。
复诊结束后,刘老太问万希润喜欢喝绿茶还是红茶,称要表达一下心意。
万希润摆手:“不用送,咱们都有,这个不讲究。”这是他第三次拒绝刘老太的送礼请求。
随后,刘老太拿着个袋子走到万希润身边,嗫嚅说:“万大夫,我再耽误你一会儿啊,我给你看样东西。”说着掏出两个红封皮本本,“你不收我的礼物,我想怎样才能谢谢你呢,我就和老伴签署了这个协议,特地拿来给你看看。”
医生感动拍照发微博
9月13日19时49分,万希润将此事发在了自己“协和老万”的微博上。
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5万余次,1600余条评论,近4000人点“赞”。
万希润说,当看到捐献遗体的纪念证时,他当时眼眶就湿了,“我都49岁的人了,还是被这对老夫妇感动了,世上还有哪个职业能够收到这样礼物呢,不为良相,只为良医。”
刘老太也描述着万希润看到红本本后的举动:“当时他有点激动,站了起来,双手将红本本拿起放在桌上,马上用手机拍了张照片。然后用双手恭敬地将红本本交还,他半鞠躬地向我和老伴表达谢意,还代表学生感谢我们”。
万希润很珍惜这礼物,“我希望医学院的师生们一定要善待个人自愿捐献的遗体,做真真正正的医学研究,而不是为了好奇”。
“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不要张扬了。”采访中,刘老太的老伴反复说要低调,报道中不要用他们的全名。
“你们(医生)一定要相信,绝大多数患者爱你们。”
——女作家六六对此评论
“疲惫不堪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烧伤超人阿宝”(微博认证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
■ 讲述
送礼紧张 老太医生办公室外兜圈
刘老太和老伴赵先生都是65岁。去年6月,刘老太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协和医院妇产科万希润是她的主治医生。
刘老太此前腹部已开过三次刀,身体受伤害很大,不适合再做开刀的手术。手术前,她想着给万大夫送点礼,让他在做手术时多尽心尽力。
但刘老太一张2000元的卡,在兜里放了好几天,都没好意思开口给万希润。
“我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送,就一遍遍地在万医生的办公室外面晃悠,攥着卡的手都出汗了。”刘老太回忆她送红包的过程。
万教授出来问我是不是有事,我就把卡塞给他,但被直接给拒绝了,他对我说,这样不可以。刘老太说,整个被拒的过程简单、直接。
住院后,万希润很快为刘老太安排了手术。
因曾做过三次手术,刘老太腹腔内留有很多斑疤。她转述万希润的助手的话称,“万教授说这是他做过最难的一次手术。”但最终,刘老太的肿瘤被治愈。
治愈后,刘老太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今年6月,复查时,刘老太留给万医生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她儿子的联系方式。
“我儿子在酒店工作,里面有温泉和游泳等项目,我想让万医生闲暇时去我儿子酒店休闲一下,再用个餐。”刘老太说,万医生后来把字条给扔了。
之后再去复诊,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刘老太第三次被拒绝后,送上了她和老伴捐献遗体的纪念证。
“此前就有过捐献遗体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施。”老伴赵先生说,去年秋天,他们觉得要为万医生做点什么,以示感谢,就一起去了遗体捐献点——首都医科大学拿了申请表,申请将遗体捐献。
开始两个儿子都不同意,认为中国的传统是入土为安。后来和儿子三次沟通,又知会所有的兄弟姐妹、亲属并得到同意后,两个儿子今年才最终点头。
3.【七旬老太见“义”忘“利”】
“4年前,她将丈夫用生命换来的20万元赔偿金捐给了当地见义勇为基金会。”昨日下午,在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举行的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关爱见义勇为英雄中秋茶话会上,主持人介绍完其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后,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这位被称为我省“见义勇为基金捐赠第一人”的老人名叫邱修仕,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的一名退休医生,今年77岁,膝下有3名子女。丈夫陈敬堂曾经是一名军人,退役后转业回镇宁,先后在县人武部和农行工作。目前为止,邱修仕仍保持全省个人捐赠见义勇为基金会金额的最高纪录。
2009年6月8日,陈敬堂和朋友经过一处建筑工地时,不幸被落石击中头部,后因抢救无效身亡。面对老伴用生命换来的25万元赔偿金,邱修仕用其中5万元料理老伴的后事。当时,镇宁县正在筹集见义勇为基金,老人得到消息后,毅然决定,将剩余的20万元全部捐赠给镇宁县见义勇为基金会。
邱修仕的举动,在旁人看来颇有几分“不可思议”,但她却显得十分坦然:“老伴生前就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正能量,见义勇为基金就是用来奖励和帮助那些见义勇为英雄,弘扬社会正气,鼓励更多的人站出来跟不法行为作斗争。我们年纪大了,面对身边发生的不法行为时,有心无力,但我们不能让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们流血又流泪,向这个基金捐款,只不过是我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一点小小义务。老伴泉下有知,肯定会支持我的决定。”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