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四大中国式礼貌会伤害孩子 父母应警惕 [打印本页]
作者: 彩色影子 时间: 2014-9-23 20:59
标题: 四大中国式礼貌会伤害孩子 父母应警惕
本帖最后由 彩色影子 于 2014-9-23 21:02 编辑
四大中国式礼貌会伤害孩子 父母应警惕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有害的。今天分享的这4种中国式礼貌,可谓历史悠久。
观察发现,随着年轻父母的成长,不少已有改观。但是仍然会有部分父母,会自然不自然地犯“礼貌性”的错误。以下这些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NO1.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比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走过去跟孩子们说:“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
等孩子们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
如果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问他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说:
“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不过,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玩的更开心。”
如果他还是坚持,也无需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给小一点的孩子玩,
并且简单地告诉他:“这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就可以这么和孩子们说:
“这个滑梯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要不,我们排队轮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
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说都不肯叫。
妈妈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啊,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听话了。
结果是妈妈越批评,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
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
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还有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礼貌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台阶,
就说孩子有点内向,比如一种常见的情景——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
妈妈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
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
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
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
妈妈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
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
这个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你也可以给孩子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
有时候,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很有亲切感,
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
如果带孩子去朋友聚会,或者大家庭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
如果他能和他们见面问好的话,这个聚会就会变得非常high。
有些孩子不喜欢很多人的场合,这样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
到场后就会表现得好很多。
NO3.面对别人的夸奖,“哪里!哪里!”的谦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
“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
这种时候,这位妈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
孩子听了,一脸黯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也是常见的中国父母的谦虚和礼仪方式,
然而,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
就像这位妈妈,她的过分“谦虚”完全没注意到孩子内心的活动,
也没有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
如果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
他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还是做不好。
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妈,在习惯性谦虚礼貌回复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担心:
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
其实,只要能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式,爸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骄傲。
还是以这位妈妈为例,如果她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最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很大。”
那么孩子就能听出来:
妈妈认同了阿姨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练习得多,所以骑车进步大。
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
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NO4.碍于面子不会拒绝:对宝宝有害的分享行为伤害宝宝的身体健康
【案例】春节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一个亲戚给两岁半的宝宝喂了一个开心果,
本来妈妈也说不要给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
亲戚就说:“没有关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这么吃。”
为了顾及亲戚面子,妈妈没有坚决制止。不料,
开心果却卡在宝宝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挽回宝宝的生命。
这是春节期间在微信上传播很广的案子,妈妈们可能还有印象。
二岁半的孩子被开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见,
可能当时孩子在边吃边玩,或者边吃边说话,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
不过,妈妈如果不是出于礼貌,对亲戚的喂食能够坚决制止,那么就不会产生这个悲惨的结局了。
另一个常见的场景:
妈妈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个小朋友的奶奶给他糖吃,糖拿出来了,孩子说什么都要。
可是刚在家吃糖了,妈妈不愿意让他连着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时间了。
可是老人家给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让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饭量明显减少。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大人在给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时候,都会分给一起玩的孩子一点,以显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
而另一方的爸妈又经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许,
或者虽然口里说着感谢,可心理却充满了担心。
分享也是我们的传统,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种礼貌。
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那还是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比较好。
比如,“谢谢啊!不过他经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别给他!”或者“谢谢,我家孩子还不会吃坚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着要,对方坚决给,那妈妈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
“奶奶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宝宝吃玩饭了再拿给宝宝吃”或者“等宝宝长大了再给宝宝吃”等。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一生最大的成就。
事业再成功,赚的钱再多,孩子没发展好,终究留下大大的遗憾。
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位的思考,那也算是极好的。
有宝贵意见、建议、或您对中小学生的成长问题存在困惑,可联系本人深入交流。
QQ:1847594896 微信:qiheng222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