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聆听大师说话(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心灵捕手    时间: 2018-2-20 19:42
标题: 聆听大师说话(二)
聆听大师说话(二)

                                   青春迷惘后,我发现13件事  


                                     文/龙应台

六、华歆还是管宁,是有选项的
    在没有声音的时代里,多做华歆;在聒噪喧哗的时代里,多做管宁。
    热情奔放,本来就是青春的特征,当然是天经地义的,美好而值得爱惜,但是要发烧的时候,不妨先自浇一桶冰水,冷一片刻,再做决定。大家知道世说新语里“管宁华歆”的故事。两个人一块读书,外面一有风吹草动,华歆就跑出去看了,管宁跟他“割席”而读。最后两个都很有成就。
    不是说不能做那个放下书本去凑热闹的华歆——我自己就比较是个不专心的华歆吧,但是你至少得知道,这世界也存在“八方吹不动”的管宁一个选项

(, 下载次数: 3)


七、为了“正义”,冲出去,冲出去之前,先弯腰绑个鞋带
    绑鞋带的时候,你就有半分钟可以想几个问题:“正义”和“慈悲”矛盾时,你怎么办?两种“正义”抵触时,你怎么办?
    譬如在饥荒的时候,你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少年抢一个老妇人手里的一小袋米,老妇人摔倒在地上悲伤地哭泣,而少年,因为饥饿,他的腿浮肿,几乎站不住,全身发抖,也拿不住米袋。逮捕那个少年是不是正义呢?
    譬如,对一个恶人没法可治,于是索性用另一个恶人去打死他,这是不是正义呢?
    譬如,如果正义其实夹杂着伪装的复仇,你该不该支持呢?
    如果正义同时存在两种,而且两种彼此尖锐抵触,那么正义的最终依靠究竟是什么,你有没有个定见?
    如果鞋带绑好了而对这些问题你一概不知答案,那就……再绑一次鞋带。

(, 下载次数: 7)


八、真有本事的话,方和圆不矛盾
    蔡元培在1917年开始担任北大校长。那一年学校里有个聪明又认真的大二学生叫做傅斯年。他发现教“文心雕龙”的那位老师不太懂文心雕龙,错误很多,学生就商量怎么把情况告到校长那里去
    首先要有证据。听课做的个人笔记不能当作客观证据,于是有人辗转取得老师的全本讲义,交给傅斯年,傅斯年一夜看完,摘出三十九个错误,做为呈堂供证,由全班签名上书校长。
    这是学生集体对付老师了,你觉得校长蔡元培应该怎么处理这个冲突?
    傅斯年自己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生们判断,校长有可能怀疑这三十九个挑错不是来自学生,所以学生就组织起来,分组备课,把三十九个错误的说明模拟个清清楚楚,等著校长召唤。
    果然,蔡元培担心这个行动会不会是教员之间的攻讦,学生只是棋子。他把傅斯年和其他学生全部找来校长室,针对那三十九个错,当场一一考试,学生对答如流。
    接下来呢?校长立刻给教授难堪?或者看见校长不立即处置,学生开始鼓噪?结果是,蔡元培按兵不动,学生也耐心等待,那位老师继续上课,但是调课的时间一到,老师就被调走了。
    这件事,无处不是尖锐的冲突,无处不是可爆燃的干柴,可是你看到几件事:一、学生冷静地准备证据,二、学生信任而耐心地等候结果,三、校长依证据办事,四、校长做到改革的结果却又未伤人尊严。
    真的有本事、有自信的人,做得到“外圆内方”(大师自有作为)

(, 下载次数: 19)


九、容忍比自由重要,真的
    年轻的时候,譬如写《野火集》的时候,当我说“容忍比自由重要”,那是对权势者说的,呼吁掌权的人对异议者、反对者要容忍。
这句话,对今天的掌权者,还是要不断地说,不断地说,不断地说
    但是同时,“青春迷惘”之后,发现很多异议者、反对者,即使身在牢狱也相信自己拥有强大的道德力量,而正是这份对自己道德力量的强大自信,既支撑了他,也同时使得他往往对与他意见不合、他自己的异议者无法容忍。
从青春走向初老的路上,看到太多曾经被压迫的反对者以“自由”的旗帜来排斥反对者的反对者
    也就是说,我的“中年迷惘”其实就重复了胡适之的发现,他在1959年“自由中国”的十周年纪念会上回答殷海光的问题,说,他主张容忍比自由重要,不仅只是对压迫言论自由的人说的,也是对“我们主持言论自由”的人说的。
    容忍是双方面的,绝非单方面

(, 下载次数: 2)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