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何柴烧陶器不施釉也能自然形成釉面呢?(下) [打印本页]

作者: sdh0430    时间: 2019-6-21 22:43
标题: ​为何柴烧陶器不施釉也能自然形成釉面呢?(下)
为何柴烧陶器不施釉也能自然形成釉面呢?(下)
作者:施达华(甘地柴窑窑主)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甘地柴窑“”:为何柴烧陶器不施釉也能自然形成釉面呢?(下)
(接上篇)

二、柴烧陶器自身逼出釉自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制釉方法是:把土或岩石原样不动地调合来用。釉料和陶坯都是山岩石或土产生。
     在烧窑时,当到达一定的温度(1100-1200℃)时,陶坯内的低共熔物(如Na₂O、K₂O、CaO、MgO、MnO₂ 等)开始熔化生成液体填补坯休内的孔隙而变得更为致密;陶坯表面的低共熔物也同时与陶土中的石英、粘土及其它矿物质等相互熔融、再结晶;在高温的作用下,这种物理化学反应更趋完善,使结晶质点扩散逐步达到平衡、均匀,从而促使陶器表面形成的光洁、细腻、油亮的釉面,俗称“逼出釉”。
(, 下载次数: 11)

  然而,在柴烧过程中,火焰从火膛流向烟囱,存在迎火面和背火面,而且热量是向上的,窑内每一个位置的陶坯温度都不一样,所以窑内每一个陶坯六个面(上下左右前后)烧结程度或熔融程度都会不一样。通常陶器的底部最难逼出釉。柴烧陶器已逼出釉的部位呈现光洁、细腻、油亮肌理,而未逼出釉的部位相对显得粗糙(如上图)。

      为了更好了解逼出釉的内外的特征,笔者亦将这三把壶已逼出釉和未逼出釉的部位,及其显微结构同时展示,方便对比:
(, 下载次数: 9)

上图为柴烧坭兴陶,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圈注的部位)颗粒结构分别如下2个图:

(, 下载次数: 14) (, 下载次数: 11)
但此柴烧坭兴陶的底部未逼出釉的部位(圆圈标注位置),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颗粒结构却完全不一样。如下2个图:

(, 下载次数: 8)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9)
上图为广西红陶--邹圩红陶,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圈注的部位)颗粒结构基本如下图:

(, 下载次数: 9)
但底部未逼出釉的部位却是这样:
(, 下载次数: 9) (, 下载次数: 8)
(, 下载次数: 8)
上图为柴烧宜兴紫砂陶,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圈注的部位)颗粒结构基本如下图:
(, 下载次数: 10)
(, 下载次数: 9) (, 下载次数: 8)

      以上就是柴烧陶器(包括当地红陶、钦州坭兴陶和宜兴紫砂陶)自身逼出釉自然形成的过程,及其表面和内部结构的特征分析。

      有不少看到甘地柴窑烧制的紫砂陶和逼出釉的茶器,都在怀疑这是紫砂吗?还是陶器吗? 不同烧陶方式,陶器就会呈现不一样的外在特征。尤如同一茶叶可以加工制成白茶、绿茶、红茶和黑茶,也都存在不一样的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表现(香气、口感与味道);同一陶土、同一烧制方式的茶器,不同的火侯,烧结程度就不同,所呈现的外表特征也不同,利茶效果也必然存在差异。亦如同一茶叶加工成黑茶不同的发酵程度,干茶的颜色、光泽、硬度也不同,茶的香气、汤色、口感也都不一样。

      《黄帝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宇宙万事万物在共同的自然法则下都有各自不同的变化发展规律。陶器作为宇宙万物的一类,只要是陶器,它们就会有共同的变化发展规律。



附:
     1、《为何柴烧陶器不施釉也能自然形成釉面呢?(上)》
     2、《天然灰釉自然形成的过程》
     3、《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



[参考资料]
       1、《烧成(上册)》(作者:虞雪琴等编著  陶瓷研究杂志社 1989年出版 )
       2、《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作者:叶喆民  轻工业出版社 1982年第一版)
       3、《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类)》(李家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4、《原料与坯釉料配制》(尹承楚主编 《景德镇陶瓷》杂志社 1989年出版)
       5、《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作者: 日下部正和  兰塞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年版 )
       6、《黄帝内经(素问篇) 》中州古籍出版社

[后记]在交流学习过程中,笔者根据茶友、陶友的疑惑和提问,结合自己实践,整理出来一些心得体会,因笔者的知识和视野的有限,仅供参考 !

  (, 下载次数: 13)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