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又闻粽子香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5-27 09:34
标题: 又闻粽子香
昨晚,参加某个晚宴时,开席之前,服务员首先给我们端上席的是一大碟粽肉,这使我想起了又是一年端午节了。于时,在回家的路上,我留意了一下大街小巷,倒在小巷中还可以闻到弥漫充满着粽叶香味的粽香。 我不知今年钦州的粽子又溶入了那一些新品种。因为,去年那些五花八门、争奇斗艳的“素食粽”、“生态粽”的牌子己悄然晃入钦州了,把钦州粽子的内涵作了某一宽度上的扩张。 钦州人,过去的粽叶一般不选择用苇叶,而选用竹叶(斗笠叶)。而防城人,喜欢在山坡、屋边的池塘留有一种长大芦苇(防城粽叶),这种防城粽叶葱郁翠绿,轻风乍起,条条苇叶迎风而动,像是涌起一阵阵绿色的波浪,比较好看(笔者接近过这种叶子)。 记得,前四五天的某个中午,我在上班路上曾见过这种叶子在别人挎着的竹篮上面闪动过。这又使我想起了那时在防城别人告诉我采摘苇叶的某些讲究与技巧。他们告诉我,选叶片要找舒展挺直、颜色翠绿的中叶,即不老不嫩的“青年”叶片,据说老的叶子由于没有韧性,包裹粽米时肯裂,而太嫩时的叶又没有香味一不经煮等...... [ 本帖最后由 天上月光 于 2009-5-27 17:11 编辑 ]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5-27 09:49
其实,包粽讲技巧,煮粽子也讲技术。而还是一个耐心的“技艺”。记得小时候,见母亲煮粽时先将水煮沸,再把粽子放进去,让水浸过粽子,母亲讲,不能让粽子露出在水面,否则很难将粽子煮熟煮透。而且在煮粽子时,还要先是采用用大火伺候,待煮得半熟的时,再改用文火,不紧不急地、慢慢地煮。等到满屋子里开始弥漫着一种粽特有的清香时,才不加以火力......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5-27 09:53
技法似乎明了,但记得有一次在军营中,我却把大家包的粽子煮成了半生熟的东西,原因查来查去是入锅时装得太满了......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5-27 10:00
据介绍,我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也。或作粽。”   另外,粽子又称作“角黍”,它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5-27 17:16
节日愉快!
作者: 清风细雨    时间: 2009-5-29 10:49
粽叶的清香,糯米的醇香,人们的笑声,就是在此气氛中度过了又一个端午节。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5-31 09:09
原帖由 清风细雨 于 2009-5-29 10:49 发表 粽叶的清香,糯米的醇香,人们的笑声,就是在此气氛中度过了又一个端午节。
粽叶的清香,糯米的醇香
作者: BT花    时间: 2009-6-3 17:06
糯米的醇香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6-3 17:07
原帖由 BT花 于 2009-6-3 17:06 发表 糯米的醇香
糯米的醇香本带酒,
作者: 天上月光    时间: 2009-6-5 21:57

作者: 钦州仔3    时间: 2009-6-10 13:50
灌水无罪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