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做人修身守信漫谈三国故事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打印本页]

作者: 玉至    时间: 2021-10-27 22:42
标题: 做人修身守信漫谈三国故事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做人修身守信漫谈三国故事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充满宇宙自然和万物的内外,无所不在。道光德能养育生息着天地人万物。一切物质和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能蓄聚的厚薄浓淡,决定着万物和生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以及生存运化过程的长短久渐。

“德”,就像人类和万物分秒不可离开的阳光、空炁和水一样,德能就布分在我们体内;一旦离开道德,我们的生命也就必然终结。
忠信,忠是忠诚、忠实。信,是信德,人无信则不立,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信德一立,则仁义礼智无不顺心而生。

信德,是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也是社会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脾阳土真信诚信一失,而心中的阴心必生自私失信,人的信德也就丧失正信真信成份,堕入不符合道德的“自私和“失信”之中不能自拔,必然出现忠信之薄,必然乱之于社会失信于朋友。

信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诚信道德,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体证表现必然: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

《三国演义》,但是许多人都不太喜欢曹操,认为他是一代奸雄,他智识的“小指头”挺富足,因而卓有智谋,但是却狡诈无比,似乎都是在以智谋取胜。其实,儒家所谓维护正统的思想,多少有点扭曲他的为人之道。我虽然也并不太喜欢曹操人性中的某些方面,但是对他人生中的亮点还是赞赏的,起码比现代人强得多。例如,他求贤若渴而且也能容人,特别是在守信方面却值得赞美,堪为天下人的榜样。

《三国演义》中记载,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因刘备兵败以后散失而不知所踪,关羽忠义诚信,为了保护两位皇嫂的安危,与求贤若渴的曹操,在签订具有保留性的三条合约以后,才同意投降。这三条的内容为:“一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样苛刻的、来去自由的归附条件,恐怕是一般的政治家都难以接受的。但是爱极人才的曹操,当时却十分大度地允诺了关羽的条件。

曹操得到关羽后,十分下力气地挽留他,想改变关羽的信念,尽其所有希望将其留下。但是,当关羽闻知刘备下落以后,却上演“挂印封金”的故事,留下书信辞别曹操就义无反顾地兑现投诚协议,走为上。曹操手下战将欲去追赶,曹操出言阻拦,说道:“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进而对手下战将张辽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 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而后,关羽过五关斩了曹操手下阻挡他 前进道路的六员战将,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应关公,就不可失信,坚持阻止手下人的追杀。

曹操做人和从政,深知守信的重要性:要夺取天下,必须先赢得天下人之心,不守信焉能服众?那么何为“守信”?从所举曹操之例来看,所谓“守信”,就是要 “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守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而不能背信弃义。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 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 人任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轮子没有轮轴孔的关键部位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谈到国家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信,就是土壤和大地,万物和人类全都赖以沃土而生成和长养,做一个忠信厚实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观。

配图:玉至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3)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