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心理学:做一个“自私”的人,你才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
[打印本页]
作者:
心灵捕手
时间:
2023-10-10 08:52
标题:
心理学:做一个“自私”的人,你才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
一般而言,自私可能是个贬义词,但在这里加上双引号,照顾好自己,做一个适度“自私”的人,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心理学:做一个“自私”的人,你才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
第一心理 \ 文
你是一个无私的人吗?你在做事的时候会常常以别人的感受为重吗?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他人至上”的观念,认为要成为一个好人就必须为他人着想,牺牲自己。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不正确的,长此以往会导致个人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
相反,要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最重要的是首先照顾好自己,做一个适度“自私”的人。
从个人心理健康来看,过于“他人至上”会导致个人需求无法满足,长期累积压力。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任何人都无法成为一个可靠的朋友或家庭成员。
相反,适度“自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界限,会让个人心理更稳定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太无私的人个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过于重视他人,个人的需求和想法很难得到体现。长此以往,会产生心理上的不满和空虚感。
自我价值感下降。长期以他人为重,忽略自己,容易形成自己没有价值的心理认知。这会影响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压力累积,为他人服务和满足他人需要,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成本。但个人需求无法得到疏解,这种长期的压力很难消化。压力如果无法及时释放,会慢慢积累。
还会导致边界感模糊。过于关注他人,个人的心理边界感会变得不清晰。这会使个人难以区分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难以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依赖性也会渐渐变强。长期以他人为重,个人很难独立和主动地处理问题。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心理,这对个人主体性和成长不利。易产生情绪问题。
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难以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如果压力过大,可能会引发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所以,从个人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过于“他人至上”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个人同时也应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边界,这对个人心理健康很重要。
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过于“他人至上”也不利于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
(, 下载次数: 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任何关系都需要双方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一方总是牺牲自己满足对方,对方会感到负担和不公平,关系质量难以提升。
相反,适度“自私”能明确各自的界限和需求,使双方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长久健康。
所以平等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平等意味着在交流中给予他人同等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不轻视或否定对方。
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才能真正开展,关系才能建立。缺乏尊重很容易导致交流障碍和紧张情绪。
平等也体现在互相支持和照顾上。不仅要照顾到别人的需求,也要照顾到自己。只有在互相支持互惠的基础上,关系才能长久持续。
如果只顾自己或者太顾别人,就很难培养出深厚的亲密感。
平等对个人来说,可以提升自尊感和信心,减轻不安全感;对关系来说,可以增强亲密度和互信,防止分歧和对立。缺乏平等很容易导致自尊心受挫、信任危机乃至关系破裂。
所以,平等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关系质量都至关重要。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真正开展,关系才能长久健康地发展。
所以,“他人至上”本意良好,但如果过度,会影响关系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建立长久关系需要个人和他人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更好的态度应该是“互惠互利”——同时关心对方和自己,通过开放交流找到互相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只有在尊重个人空间的基础上,关系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他人至上”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长期实施,并不利于个人和关系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最重要的是首先照顾好自己,做一个适度“自私”的人,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这不仅不会影响他人,反而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可靠的朋友和家庭成员。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