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何破除"闹解"怪圈,让法治社会成为公民维权的第一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雷厉風行
时间:
2025-4-26 14:09
标题:
如何破除"闹解"怪圈,让法治社会成为公民维权的第一选择。
一位农民工站在某机关大楼楼顶,举着"还我血汗钱"的标牌;某小区业主集体堵住主干道,要求解决房产证问题;医院大厅里患者家属摆花圈,哭诉医疗纠纷......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民众在权益受损时,往往选择"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维权方式。这种"闹解思维"的形成与蔓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症结。 一、"闹解思维"背后的现实困境
在河北某地,200余户村民因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多次上访无果,最终采取封堵国道方式,迫使地方政府重新启动协商程序。这种"不闹不解决"的案例,并非孤例。据最高院权威统计,进几年,全国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量较十年前增长近3倍多,但同期通过非正常渠道维权的群体性事件,仍呈多发态势。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土壤。部分群众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认为集体行动能形成压力效应。有的基层政府为追求短期稳定,采取"花钱买平安"的权宜之计。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律维权渠道,存在"立案难、执行难、周期长"等问题。普通民众有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更容易获得解决的思想。二、法治轨道上的维权困局
某市曾发生典型对比案例。张某遭遇医疗事故后,坚持诉讼救济,历时两年半获赔28万元。而李某采取医闹方式,两周内获赔35万元。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收益大"的畸形现象,严重侵蚀着法治信仰。当司法程序沦为"马拉松",当公平正义需要靠音量大小来争取,公民对法治的信任就会逐渐丧失。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维权模式破坏了规则之治。它制造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恶性循环,通过非正常手段维权,维权成本低,花费的时间精力少,效果也明显,导致更多的当事人,效仿采用相同手段。这不仅加剧社会管理成本,更形成"破窗效应",动摇法治社会的根基。三、重构法治化的维权生态
浙江法院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这个打通立案、调解、审判全流程的在线平台,使农民工讨薪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18天,执行到位率提升至92%。与之配套的共享法庭,进驻全省乡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该省群体性维权事件,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破解"闹解"困局需要系统施策,建立信访-调解-诉讼无缝衔接机制。从"枫桥经验"的数字化,升级到智慧法院的全面推进,从《民法典》的实施,到法律援助法的修订,制度革新持续拓宽着权利保障的通道。当每个公民,都确信"法律不辜负善良",当每起纠纷,都能在法治框架内妥善解决,"闹解思维"终将失去生存土壤。这并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法治的阳光,终将驱散"大闹大解决"的阴霾。
(, 下载次数: 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 下载次数: 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作者:
网事难忘
时间:
2025-4-26 16:46
底层人没有办法啊,也是出于无奈。
作者:
雷厉風行
时间:
2025-4-26 22:32
网事难忘 发表于 2025-4-26 16:46
底层人没有办法啊,也是出于无奈。
感同身受百姓的疾苦和诉求
欢迎光临 (http://120.77.173.188:88/)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