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好人更容易抑郁?”| 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讨好而被爱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08: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很有意思的文章,愿每个人能勇敢做喜欢的自己!元旦快乐。


“为什么好人更容易抑郁?”| 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讨好而被爱

壹心理/文


你是大众眼里的"老好人"吗?

非常敏感,总能第一时间发现他人需求,然后满足对方;

无论自己多忙,有人提出请求或邀请,总会照单全收;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拒绝别人,却又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从来不会主动开口……

如果你也存在上述的问题,很可能你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总是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善良、亲和、害怕冲突、处处照顾他人感受,但自己活得并不开心。

他们是“抑郁的好人”,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满意。

有一种累,叫不懂拒绝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大多存在一个认知误区:

只要自己做个好人就能换来别人的接纳与喜爱。所以总是不会拒绝。

最近热播剧《女心理师》中的小莫,就是这样一位“职场老好人”。

同事们在KTV唱歌,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帮忙做个PPT,小莫虽然已经在下班的路上,却还是满口答应;

每天都给同事带免费早餐,但大家聚会都不愿意带他,即使有不得已让他参加的聚会,也都是为了让他挡酒、买单;

同事偷偷修改聚餐地点,自己扑了个空,但第二天他却主动给大家买奶茶道歉,说自己忘了参加聚餐;

就算只是去剪个头发,明明只要50元的预算,却被忽悠着办了5000的会员卡……

因为害怕被孤立,他变成了工具人,从来不懂拒绝,永远不会疲惫。

但没有人知道,表面嘻嘻哈哈的他,内心已千疮百孔。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蛤蟆先生也是这样一位不懂拒绝的讨好型人格。

他在朋友之间扮演着开心果的角色,默默苦练自己擅长的技能,因为他希望听到:"看看蛤蟆,多棒啊!"

在朋友生气时,为了矛盾快点过去,他会低声下气地苦苦哀求原谅,即使错并不在他;

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朋友却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他也丝毫不敢反驳;

在被夺去心爱的校董职位时,即使心乱如麻,快气炸了,也说不出一句反对的话。

他告诉心理医生:"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

讨好型人格真心的希望身边每一个人都能开心,做事不求回报,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却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

为了取悦别人付出大量努力,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累。

你越讨好,越难获得尊重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过度随和、完全不懂拒绝的人,并没有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的反而是别人的轻视。

人们喜欢和老好人来往,但往往很难真心地尊重他、信任他,因为这种来者不拒、不加辨别的"好",价值并不高。

前面我们提到的小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他拼命讨好别人,希望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回应,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同事们对小莫的付出习以为常,不仅抛下工作给小莫,自己跑去吃喝玩乐;

还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独占功劳,抹去了小莫的所有付出。

讨好型人格,也许会被人认可是个好人,但却很难被人爱和尊重,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

民国才女苏青,也曾有过一段关于讨好的痛苦经历:

因为家庭变故,想做外交官的她放弃了大好的学业,早早结婚生子。

为了讨得丈夫欢心,对丈夫言听计从,对待婆婆也是刻意把身段和姿态放到最低。

但因为生了一个女儿,丈夫和婆婆一个好脸色都不肯给她。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足够贤惠,能生下儿子就能赢回丈夫的心。

家务更加勤奋,同时接连又生下了4个孩子,终于迎来了一个男孩。

但有了儿子以后她发现,丈夫并没有因此善待她。

不但不体贴她的辛苦,反而常常稍有不如意,便动辄打骂,婆婆更是常常冷嘲热讽。

这样的状况,直到小三身怀六甲,丈夫的一巴掌才把她彻底打醒。

10年讨好没有迎来丈夫的欢心,反而蹉跎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看清生活的真相后,苏青主动选择了离婚,并重拾爱好,最终写出《结婚十年》一战成名,成为上海文坛炙手可热的写作大家。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说: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每一次讨好都在杀死自我。

当我们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思放在别人身上,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只会会越来越累。

过于顾忌别人的感受,往往是掏空了自己,活成了躯壳。


人生需要讨好的,只有自己

有一条视频中的女儿正在吃甜甜圈,爸爸去找孩子分享,女儿想了想,把面包圈一分为二,小的一半给了爸爸。

她告诉爸爸:"我想吃大的一半。”

爸爸没有指责女儿,而是肯定地告诉她:

“你是对的,分享是把你多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而不是把你想要的给别人,不用过于委屈自己。”

短短几句话,让无数人泪奔:

大对数讨好型人格,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要分享,你要懂事,这样才是对的。

却没人告诉他,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导致他们小时候取悦父母,长大了取悦世界,唯独忘了取悦自己。

终其一生,都在通过不断讨好他人,获得身份认同,为自己谋求安全感。

如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比喻的,习惯性讨好的人,其实是一个洋葱,在一层层剥开时,内心是空洞的,没有内核,也没有自我。

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并为之困扰,以下3个建议,希望可以帮到你:

第一步、正视自己的恐惧

讨好型人格每当面临不满,总会感觉要有灾难发生。

所以总是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不给自己留一丝弹性和余地:

“我应该让别人高兴”、“我不应该发脾气” 。

事实上,这些都是你的错觉。

现在,不妨尝试把这些苛刻的条件都去掉,强调控制权在自己手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甚至有意识去故意搞砸一些事,去体验搞砸的感觉,慢慢突破恐惧区。

第二步、尝试拒绝别人

尝试故意拒绝一些需求,不管来自于谁,只要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如果一时间无法拒绝他人,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比如,在拒绝他人时,善用ABA式句式:

A表示好话,可以是称赞夸奖等安慰对方的话——B表示你的拒绝,勇敢地说出你的拒绝——A依然是好话,用来作为句式的结束。

比如, "我也很想帮助你,能帮到你真的是我的荣幸(A),但我出于某些原因真的很难做得到(B),下次有机会我一定在所不辞(A)"。

虽然拒绝了别人,但是给到的弥补条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第三步、学会取悦自己

稍微“自私一点”,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

列一张清单,写上自己喜欢且需要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比如:

  • 一个人看电影
  • 一个人旅行
  • 一个人看书
  • 一个人独处

尝试觉察自己的内心状态,正视自己的需求。

把用来取悦别人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和取悦自己,重新构建自我认可。

当你的自我认可感增强,你会发现无论别人是否认可喜欢你,你都有自己的价值。

小说《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喜欢我们,也总有人不喜欢我们,我们不必去强求所有人的认可。

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接纳,你学会爱自己,世界才会接纳你。

从今天开始,别再委曲求全,多爱自己一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4-6-18 08:27 , Processed in 0.128050 second(s), 15 queries ,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