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意外事故而面目模糊,或因刑事案件而肢体残缺,或因病痛折磨而模样瘆人——终其一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寿终正寝。面对形形色色的遗体,总有那么一群人,必须要克服内心的恐惧,直面外界的“另眼相待”,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前去。这就是收殓工。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甚至连自己的工作都难于向外人提起。 不分昼夜寒暑,随时待命 “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只有临时宿舍,平时接到通知就要马上出车。”等待采访的时候,市殡仪馆骨灰寄存科李科长淡淡地向记者说道。话音刚落,身着深蓝色制服的阿斌,走进设在楼梯间的骨灰寄存科办公室,步履匆匆,仿佛随时又要转身出发。 阿斌曾经是篮球运动员,身材修长,显得年轻白净。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他第一次跟车出工,拿着袋子跟在前辈身后,战战兢兢地来到死者屋外,怎么也鼓不起勇气进门。一晃9年,如今他已经对遗体收敛工作驾轻就熟。 “我们的工作不是光靠蛮力就能够胜任的,还要讲究技巧,遵循各种规矩。比如用担架抬遗体,抬的时候要稳,不能碰到别人家里的东西,尤其不能碰到门口,死者的脚要先出门,而且中途不能落地,所以楼层再高,路途再远,都要咬牙坚持。”阿斌说,殡葬工作不分昼夜寒暑,也不分工作日与节假日,不管深更半夜、刮风下雨,也不管路途有多遥远,只要接到通知,就要出车接收遗体,然后运送到殡仪馆。 阿斌说,作为收殓工,累一点倒不怕,怕就怕收敛那些高度腐烂或者是肢体碎解的尸体。“有些涉及溺水或者刑事案件的尸体,发现的时候已经开始腐烂了,往往这些地方又比较偏远,车子开不进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用手、用肩膀一步步将遗体抬到车上,那种尸体腐烂发出的臭味,用口罩什么都挡不住,流出的液体沾在衣服上洗也洗不掉。但是不管多远多臭,我们都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面对世俗,最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 “很少有人理解我们的工作。”乐观健谈的阿斌感伤地说,他们几乎从不在别人面前透露自己的工作,但内心仍然十分渴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无疑,这种渴望恰恰来自于大家的不认同。由于封建迷信思想作祟,社会上一部分群众对殡葬行业的社会地位相应看低,认为他们与死人打交道,身沾晦气,遇到他们就像遇到“丧门神”,以至于殡葬工作人员逢年过节甚至不敢造访亲友。 相对于遗体,或许活人的成见才是他们心里更难跨越的坎。有一次出任务,等待收敛时天降大雨,阿斌想到附近一个屋檐下避雨,主人不留情面地开门将他轰走,嘴里还直骂晦气;有一次他们去收敛一位五保户,问路的时候被发现破绽,对方马上念念有词地折了新鲜树枝拂扫车子;一次他们遭遇了当地村民有路不给走、用石头砸车子的不友好,只因路边有一块新挖好的宅基地…… “像我们这样很难按时吃上饭,经常凌晨三四点还在路上。三更半夜去店里吃饭,老板通常会很好奇,我们就只好说自己是做物流的,胡扯一通。”因为性格开朗健谈,阿斌总是能和饭店老板“相谈甚欢”,但是对自己真实身份的隐瞒,始终是难以释怀的遗憾。但是阿斌也说,做哪一行都有酸甜苦辣,习惯就好了,“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工作,这让人很欣慰。”钦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