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芳华》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21:17: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看《芳华》


    看了冯小刚很用心拍的的新作《芳华》,出了影院,夜色笼罩,心里憋着吐一口气,没办法完全呼出,回头看流逝的时光,瞬间没有了任何痕迹
    个人觉得,这是冯小刚拍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都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国产电影。而《芳华》在锣鼓齐鸣歌舞升平(一片大白腿)中开始,在平静的站台长椅上结束,仿佛从起伏跌宕中走到静好岁月,125分钟的电影,青春的转瞬即逝,多少风花雪月都成了细思往事,成长中的委屈、辜负、经意和不经意的伤害,永远无法原谅;多少的我爱你、你却爱着他(她),最后都归于那站台空空的长椅,还有结束时那长长的、安慰性的独白,宛如一地鸡毛,风吹过便荡然无存。
    关于人性的描述,冯导是在影片中算是淋漓尽致的过了把瘾,留下无尽的讨论,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而有时又会产生崇拜?其实细想,就是远的崇拜,近的嫉妒;够不着的崇拜,够得着的嫉妒;有利益冲突的嫉妒,没利益冲突的崇拜,人性即如此。
    记得《芝加哥时报》的专栏作家西勒 · 库斯特写过一段话,关于为什么要成为好人,堪称经典:“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所以,当有人问,如果好人不一定得到好报,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事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善待生活和他人,我们会在熙熙攘攘的生活里安静,并且在安静的芳华中里拥有不慌不忙的坚强。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记得纳尔逊 · 曼德拉的那段话:
你若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
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
你如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以下文章转自网络作家 简爱  
《芳华》:告诉孩子这5点,受益终生文/简爱

电影《芳华》公映前,导演冯小刚接受金星访谈的时候曾经说:这是拍给父母那一代人的电影。
作为一枚80后,我的父母已过花甲之年,他们目睹了历史的跌宕起伏,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改革开放等等。
本想带他们一起看这部电影,两老说不去了,父母老啦,眼睛也不好使,136分钟时长,身体吃不消。
最后,我带着13岁的女儿一起看这部影片。

午夜十二点,我们从影院出来,彼时夜已深,街上行人稀少,江风夹着碎雨,这几日南方,也是异常寒冷,把衣服裹得紧紧的,风吹在脸颊上,仍然生疼。
我问女儿:喜欢这部片子吗?
她说:很喜欢。
“你从电影中领悟到点什么?”我继续问她。
她笑而不答,意味深长。
女儿不太擅长口头表达。但我能看出来,电影带给她心灵冲击不少。
私以为,这不只是拍父母看的电影,也不只是拍给70后,80后,正在老去的我们看的。

它适合任何一个年代出生的人,对90后,00后,都着积极向上的意义。
在回家路上,有关于电影带给我的心得体会,我和女儿谈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和你们一起分享。



关于合群
不是一类人,不必强融

电影一开头,刘峰将何小萍接到文工团来。
小萍原以为离开那个感受不到丁点温暖的家,迎新她的,将是全新的、充满了希望的未来。
报到的第一天就被打脸了。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女教官让她表演几个动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替她拿衣服的团友,突然对她露出鄙夷之色,嫌她衣服上有汗臭。团友们见此情景笑作一团,她已经开始被孤立的命运。
尽管一直在努力讨好,除了刘峰外,几乎没有人把她当回事。
她处处想赢得他人的关注,结果总是成为笑料。

我女儿今年刚上初一,进入全新的集体,她想使每个人都喜欢她,如同《芳华》中的何小萍、刘峰。
擅长烘培的她,周末回家,她总是变着花样做纸杯蛋糕,好看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室友。
尽管如此,并没有得到每个人的喜欢。
她有时候会跟我抱怨:妈咪,那个谁谁谁的,在背后说我坏话。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集体生活里,一定有人是格格不入,或者是被排斥的。
那个被排斥或是犯众怒的人,可能是因为中途加入,也可能是过人的优秀,还可能是因为家境贫寒,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个性的原因,不懂迎合。
一个13岁的孩子,刚刚张开探索世界的触角,他们渴望友情,渴望同龄人的接纳。但当并非人人都能接纳她的时候,还有我这个做母亲的站在她身边,告诉她:如何来应对这些不如意。
我告诉女儿,不必刻意取悦他人,做好自己便可。
人生在世,最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不必软弱,更不要玻璃心。真心朋友,有二三个就很好了。
不如把努力合群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读书,工作,当有一天,足够强大,圈子不请自来。
正如作家辉姑娘所说: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平等对话。
我想,孩子在长大,慢慢也会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关于善良
过分善良,与傻瓜无异

《芳华》里的刘峰,人称活雷峰。
能上的大学拱手相让,因为有人比他更需要;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就连猪跑了,文工团友也是第一时间叫他帮忙。诸如此类,多不胜数。
他发自真心,对每个人好。结果呢,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并不珍惜。
一天,他向心爱的女孩林丁丁表白,却被侮辱为性侵,因此被下放连队,除何小萍外,竟无一人为他送行。
用原著作者严歌芩的话说:“刘峰,就是过剩的善良。”

生而为人,当然需要善良,善良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过剩的善良,恕我直言,与傻瓜无异!

近来在网上掀起滔天巨浪的江歌案,想必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
本质上来说,江歌和刘峰属于同类人。
他们极其善良,为朋友甘愿两肋插刀。结果,江歌断送了年轻的生命!
《圣经》中曾说:“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

我们应该善良,但是,必须有自己的底线。
如果不是用在对的事情和对的人身上,宁可不要善良。
不担心善良的付出没有回报,那些利用我们善良的行为才让人感到悲凉。

善良必须带着锋芒,不然,它不过是别人眼中的懦弱。

关于理想
理想是建立在活着基础之上

电影中,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而下放连队,随后参加战争。
战争中,他带领战友护送枪支炸药,半途中遭到埋伏,差点全军覆没。
战场上,刘峰被**打穿了右臂,血流不止,看到战友们倒在自己身旁,他潜意识里放弃了生存的希望,一心寻死。甚至想象,如果自己牺牲了,或许能被记住,被传颂成英雄。
而他追过的那个叫林丁丁的女孩,会唱起怀念他的歌曲,如此也美了。
想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知识分子学者,有人想像马云王健林富甲一方,有人想成为发明家创造者,也有人想像刘峰一样战死沙场,英雄留名。
理想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有理想,才不至于如行尸走肉活在世上。
但如果,我们不能活着,还谈何远大理想?
后来,残疾退伍军人刘峰,生活艰难,靠蹬三轮为生,又被联防办故意讹诈,妻子嫌弃他穷,也跟长途车司机私奔。
别人问他过得好不好时,他说:看要跟谁比,跟躺在坟墓里的战友比,自己已经是好得不得了了。
那年匆匆,豆蔻年华,如白驹过隙,霎那芳华。
历经生活种种艰幸,庆幸他最终释怀。
幸福的方式千百种,心怀感恩,知足活着,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桐华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写道:
等你再长大些,你就会明白,上天是很公平的,人得到一些,注定就会失去一些。
有时候失去是为了得到,有时候得到意味着失去,这世界上没有人什么都有。
所以,永远不要羡慕他人所有,而是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有。
电影最后,何小萍回到刘峰身边,两人相扶相持走过一段人生岁月!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活着,就有希望实现理想,即使不能实现,为理想奋斗拼搏的岁月,也是人生中绝美的时光。
命运带给我们的,或许无法改变,但我们抗争的过程,使得人生有了意义。
抗争算不算理想?如果不算,那我们与蝼蚁何异?
满头白发时,抗争拼搏的日子,才最值得回味。



关于爱情
努力争取,失败也不后悔

文工团的萧穗子对陈灿,从一开始,就倾慕有加。
陈灿出门被车撞到,萧穗子听到面如土色,一口气跑到医院,医生正给陈灿缝补假牙。
作为文工团的号手,牙齿何其重要。
“假牙用黄金打底,才能稳固。”当听到医生这么一说,萧穗子掉头便跑回宿舍,把父母买的金项链送给他。
年轻时候的我们,爱了就爱了,不求回报,不计较成本利害得失。
人的一生,能遇见爱情的机会,真的不多。倘若遇到自己心仪的人,记得大胆说出来。
刚鼓起勇气向陈灿表白的萧慧子,却意外听到文工团的风琴手郝淑雯说,自己和陈灿好的事情。
萧慧子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她内心认定了,他们两人的父亲都是高干,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
其实,陈灿是更爱她的,但她并没有去争取,而是悄悄把写好放在陈灿箱子的情书拿了回来,绝望哭着,一纸素笺,撕碎在风中。
除了这对,电影还特别提到刘峰喜欢的女孩林丁丁的情感历程。
林丁丁是个很现实的姑娘,爱情对她而言,是地位,是财富,是条件的置换。
爱慕虚荣的林丁丁,嫁给了一个华侨,寄居国外。
若干年会,当年的文工团友聚会,郝淑雯拿出林丁丁发福(相当油腻的中年妇女)相片,给刘峰看,俏皮打趣道:还想不想“摸”?
刘峰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一笑。
岁月的沧桑已掩盖,化作了尘埃。
人的青春在时代的洪流中,滚滚而下……一个时代的浪潮接着下一个时代的浪潮打过来。
回首前尘往事,早已付诸笑谈中。
曾经的情感在时间面前惨败,但谁能否认当时的无怨无悔呢?
恋情的美好,不就在于毫无顾忌无怨无悔的付出吗?



关于离别
一起时好好珍惜,分开了彼此祝福

电影中段,战争结束,文工团被迫裁撤,大家举杯豪饮,通宵达旦,抱着痛哭,这场景让我泪目。
想起今年六月份,女儿小学毕业,在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意愿下,我们在一个同学家长开的酒店里举办了一场毕业典礼。
学生才艺展示,老师上台高歌,孩子们献花,临别赠言。
晚会结束时,女同学们泪不成泣,我也深受感染,潸然泪下。
作家张小娴说:离别和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码。
离别乃人生常态,唯愿一起时好好珍惜,分开了彼此祝福。
电影《芳华》令人感动,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战争与命运的残酷,也使80、90、00后这些没有经历过动荡时代的人,看到了父母那一代人的成长、矛盾、理想与追求。
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无人幸免。
战争的六分钟长镜头,让我们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因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太平盛世。
《芳华》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一亿,豆瓣评分第一,可见其影响力。
我无意追热点,但这部电影带给我深度思考,这是无价的,因此写下这篇文章,站在一个全新角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芳华是部教育题材的好电影)。
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是更希望她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健康,平安,幸福,过好这一生。
天下父母千千万万,正在读文章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样的想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4-6-9 03:31 , Processed in 0.110460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