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不断渴望“巅峰体验” | 自我实现者的4个特质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8 21: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心理顶流----自我实现。

我不断渴望“巅峰体验” | 自我实现者的4个特质


文|晏湘妃





人的一生有许多愿望,我们追求事业、金钱,追求爱情、亲情、友情。而面对这种种愿望,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自尊,位于需求层次顶端的则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认为,即使满足了前四项低等的需求,如果我们就此止步,依旧会陷入厌倦、无趣的情绪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实现?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er)?哪些因素影响我们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什么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这一概念在上世纪被不同学者反复定义着,总体来说,它指的是个人不断发展潜力、自我发展与潜能不断接近一致的动态过程。
有学者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人类内在固有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这种驱动力激发我们不断挖掘、发展天赐的能力与才华,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并将最终引导我们找到人生的道路(Goldstein, 1934)。
马斯洛则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人实现自己所有天赋、潜力的愿望(desire),是一个自然、动态、贯穿一生的成长过程。“音乐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作诗。”马斯洛认为个人做它最适合、且有能力做的事情的状态,即是自我实现。他推断世界上只有不到2%的成年人实现了自己的全部潜力,但许多人都能够接近“自我实现”(Maslow, 1954; 1970)。
而Carl Rogers则针对自我实现提出了“机能充分发挥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这一概念。Rogers认为机能充分发挥的人能够不断靠近自我实现的状态,ta是现实的、社会化的、行为得体的人;但ta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具有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体验保持开放的心态。Ta的自我发展与潜能不断接近一致,同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寻找**平衡。Rogers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状态(Rogers, 1951)。
1. 自我实现是一种满足后继续不断增长的愿望
自我实现与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其他需求不同,是一种成长需求(growth need)。需求层次中的其他需求,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驱动我们填补缺失(reduction of deficiency)。这些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达到一个**状态,比如舒适的气温、健康的血糖状态,或者充足的安全感、归属感。因此,这些需求的满足过程呈现为负反馈循环(negative feedback loop),特定的行为能够不断缩小现状与**状态的差距。
自我实现需求却与其他需求不同,自我实现不存在**状态,这一需求的标准随着每一次满足而不断提升,呈现出一个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 loop)。当我们进食时,我们的食欲(生理需要)会逐渐下降。但随着整体人格的不断提升,潜力的逐步发展,我们会越来越想发现并拓展自己更多的能力(Heylighen, 1992)。
2. 自我实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Kenrick提出,由于个体差异,自我实现需求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我实现的愿望可以通过成为一个尽职的母亲、运动员、艺术家、发明家等等方式实现(Kenrick et al., 2010)。
我们或许会认为,只有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高收入的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状态。但有研究表明,工作的创造性(Kaitlyn, 2012)、收入水平的高低(Reeder, 1973)均与自我实现水平没有直接联系。

你是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er)吗?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自我实现?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的定义较为广泛,是否有更为具体的衡量标准,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自我实现的内涵?针对自我实现,学界有许多测量工具。Jones和Crandall(1986)设计的《自我实现指标(the Self-Actualization Scale, SAS)》是其中较为流行的问卷。从SAS问卷中可提取出五点因素,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衡量标准(Jones&Crandall, 1986)。
1. 自主性
自主性(autonomy)指能够依据个人的内在动机(i**insic motivation)和原则做出决策,并在自我引导(self-directed)和外界支配(other-directed)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分依赖他人、易受外界影响,并且会为了得到认可而接受他人的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自主性不代表需要无视外界因素,恰恰相反一个自主的人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些目标,我们常常需要采取妥协行为。但若将妥协行为与更深远的自主愿望(autonomous desire)相联系,并不会丧失自主性。比如,一个人为了保持与爱侣的良好关系(保持良好关系是自主愿望)而做出让步,ta依旧具有自主性。

2. 自我接纳与自尊
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与自尊(self-esteem)是一对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自尊来源于个人的成就,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高自尊水平的人对自我价值有着更积极的评价。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可能随境遇而变,比如一个人在事业成功时可能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但若有一天在职场遭遇失败则自尊水平可能下降。自尊建立在自我评判的基础上,是有条件的。
自我接纳则是对自我更广泛、无条件的肯定,对自身优势、劣势的清晰认知和接受。自我接纳的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小。自我接纳比自尊更难做到,二者都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3. 情绪的接受能力与自由表达能力
情绪接受能力(acceptance of emotions)指面对负面情绪时承认、接受、并体验这一情绪的能力与意愿。在面对负面情绪如悲伤、羞耻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逃避或压制。而承认、接受是处理负面情绪的第一步,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情绪的自由表达能力(freedom of expression of emotions)也是衡量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自由表达并非指在任何情况下都毫无保留地传达自己的情绪,而是指在必要的情况下,即使会造成一定的不愉快,为了更长远的目标(如保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向他人表明自己情绪的能力

4.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责任感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实现者相信人性本质是善的,他人是能够被信任的,并且感到自己有帮助他人的责任。自我实现者能够与他人产生亲密、真诚的关系,但不会对他人抱有过度的期待。
5. 应对人生逆境的能力
自我实现者面对未知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惧怕失败。能够接受现实,分析并应对人生中的复杂境遇。

自我实现的意义: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带来的改变自我实现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能够比普通人更频繁地拥有巅峰体验,巅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标志之一。
巅峰体验,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感、敬畏感、和谐感与可能性共融的体验,马斯洛曾说这种体验“无法用言语描述清楚”。在巅峰体验中,人会感觉与ta所处的环境、时空高度融合,仿佛找到了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有一种顿悟感。个体的存在及行为也因为这种融合而得到了意义。巅峰体验既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活动(阅读、家人聚会)中,也可能出现在盛大的场合与事件中。持续时间往往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Maslow, 1964; 1968)
Privette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出巅峰体验的三个特点 (Privette, 2001):
  • 重要性:巅峰体验使我们增强自我意识及自我认识,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节点。
  • 满足感:巅峰体验使我们产生积极情绪,是一种内在奖励(i**insic reward)。
  • 宗教感:巅峰体验中我们能感到与世界的融合,同时失去时间感(lose track of time)。

有学者认为,峰体验具有比稍纵即逝的快感更长远的作用。Charlton指出,巅峰体验使我们认识到潜意识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件、体悟、经历,起到一种信号的作用,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促使我们达成这一体验的因素。巅峰体验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我们日后的决策与生活(Charlton, 1998)。
比如,数学家验证了一个未被验证的定理、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的瞬间;在更日常的场景中,母亲照顾婴孩,与伴侣的一次深入交谈,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都可能产生巅峰体验。这些时刻的体验驱动、指引着我们,去继续发展自己的潜力,以便日后能够再次经历巅峰体验,巅峰体验促使我们的人生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什么影响我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与水平?
每个人自我实现的愿望都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每个人在人生中能够达到的自我实现水平也不尽相同。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社会体系、家庭等外部因素,以及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类型,都是自我实现的影响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自我实现概念很大的局限性在于。马斯洛是在美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提出这一概念的。而自我实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及社会体系中是否有不同的内涵?
Edwin针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表明,与美国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自我实现的内涵产生了影响。在中国,自我实现的愿望常常体现为参与并服务高于个人的更大集体(Nevis, 1983)。
2. 家庭因素
Ruf针对183个高智商被试的研究指出,家庭环境对天赋异禀的儿童日后能否达到自我实现状态起关键作用。在有情感虐待(emotionally abusive)行为(如对孩子怀有敌意、否认、排斥)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自尊水平较低,自我实现也因此受阻。
而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最终却达到自我实现和较高情感发展水平的儿童,则在童年感受到了至少一位或多位家庭/外部成员的关心、认可与尊重,进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3. 内发动机与外在动机
有学者将自我实现更细致地区分为两种类型(Peck & Havighurst, 1960; Piechowski, 1989)。传统型自我实现者是社会标准上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在事业上成功,是负有社会责任的精英。而内在型自我实现者不一定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对自我身份(identity)有更清晰的认知,因而在生活中找到了内在的方向。
在Ruf的研究中,内在型自我实现者相对传统型自我实现者有着更高的精神发展水平。受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如他人认可、外部奖励)驱动的行为常常带来事业上的成功,达到传统型自我实现。而受内发动机(i**insic motivation)(如意义感、成就感)驱动的行为才能使我们成为内在型自我实现者。

如何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的特质
自我实现是一个太过广泛的概念,且针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殊内涵,如何自我实现因此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或指导。但马斯洛针对18位他认定的自我实现者(如林肯、爱因斯坦)的研究,总结出自我实现者的一些共同特质(Maslow,1970),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指导: 1. 自我接纳,相信直觉 自我实现者有着较高的自我接纳程度与较高的自主性。他们能够保持与特定文化、环境、宗教、他人等等外界因素的距离,更愿意相信直觉。但同时,自我实现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并且懂得适时合理利用外界因素。

2. 对现实的认知与接受,应对问题的能力
自我实现者对现实有着更准确的认知,他们不会因为焦虑、抗拒等自身原因而扭曲对现实的认识,能够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自我中心),因此能更高效地接受、分析现实情况。
面对问题与变化,自我实现者相对更加灵活,且有更强的责任感。他们更加自信,相信自己的认知,能够高效地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来解决问题,应对变化。

3. 和少数人拥有深刻的亲密关系,有同理心
自我实现者通常都与少数人保持着深刻的亲密关系,但这种关系中有明确的个人边界,因此是积极健康的。同时,他们对所有人抱有善意,能够理解他人且有帮助他人的渴望。
4. 对简单的事物保持敏感
即使面对最基本的生活经验(basic life-experience),比如吃饭、散步,自我实现者也能够进行深刻的欣赏,产生审美体验。他们对生活中最基础的美与善保持敏感,能够从日常性的、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活动中得到愉悦满足。
能在每天的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点自我实现的感觉,都是一种幸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4-6-18 17:04 , Processed in 0.125254 second(s), 15 queries ,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