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1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钦江古龙窑探秘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4: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
——钦江古龙窑探秘
边走边想 / 文
钦江古龙窑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前后,600多年间,数易窑址,历经了九座古龙窑的窑火传承,见证和代言了中国坭兴陶的辉煌和起伏。钦江古龙窑不仅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也是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极具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 ——作者采访手记   八九月的钦江,两岸草木郁郁葱葱,江水随着海潮时涨时落,阳光下微微泛起鳞光。被市民誉为“钦州最美丽的大桥”——正在兴建的钦江四桥(子材大桥)横跨一江两岸,已经在我们眼前大展英姿。它的主桥采用的是自锚式悬索桥,远远望去,就像两对多姿多彩的人儿手拉着手,站在江边守望着每天的日出日落。   在钦江东岸边,四桥至一桥间,是一段待开发的一江两岸绿化带。那里杂草丛生,原始中略带荒凉。从四桥头朝南走向一桥,大约走七八百米,便见到有一个长长的瓦顶大棚隐约于大树下荒草间。大棚南北走向,北向立起一根高约10的红砖烟囱,棚下躺着的是一座长达80的古龙窑——钦江古龙窑。据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幸存的最长的古龙窑。   钦江古龙窑虽然有些破败,但它不仅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也是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极具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
钦江古龙窑的前世今生
  一、缸瓦窑村与钦州古城墙   要说钦江古龙窑,不得不先说说缸瓦窑村。   缸瓦窑村位于子材东大街与东方豪庭地产之间,东临扬帆大道,向西走穿过约两百米的田垌和坡地,就到古龙窑所处的钦江边了。放眼望去,这里四周一片繁华,缸瓦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   话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以后,为防御倭寇之害,下令沿海从辽东至广东(当时北部湾沿海皆属广东)所有城防,一律修筑城墙。于是,明洪武年间,横州(今横县)永顺圩缸瓦匠张国泰、莫国麟、苏田董、刘昌贤、颜文秉五人便结伴到钦州承揽烧制城墙砖的工程。他们把家安在了江东这片荒原上。因为他们在那里找到了能烧出好砖的坭土,那里还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供种植粮食蔬菜,更有一条弯曲小河(现称缸瓦沟)通达钦江,便于他们运砖去对面的钦州城砌城墙。于是,他们立下了土地爷神位,建起了三界庙,安放了从家乡带来的三界爷神位,便开始筑窑烧砖了,住久了,人多了,村子也就自然建成了。此后,缸瓦窑村一代又一代的烧砖制陶人,为纪念开基立业的始祖,祉求生意兴旺发达,保佑子孙万代安康,每次烧窑、开窑前,都要举行虔诚的祭窑仪式,唱起祭祀窑歌。其中,开窑的窑歌是这样唱:“兄弟五姓同结义,来自横州永顺圩,升平世界洪武时,到得钦州福寿地,用心烧砖砌城墙,官府奖赏我先师……”   在过去,缸瓦窑村人没有族谱,他们何时入籍钦州没有记载。最近,钦州文博专家李世川从明嘉靖《钦州志》记载中,查找到钦州修筑砖砌城墙的时间是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接着,他联想起缸瓦窑村现在还在传唱的祖传祭窑唱词中那句“升平世界洪武时”,慢慢加以对照,一点一滴地还原那段悠远往事,从而推断出缸瓦窑村建村至少已有640年历史。村人也认为这个结论比较符合事实。   明嘉靖年间编修的《钦州志》对那次修筑城墙的史实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如“明洪武四年,修筑环围五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二丈四尺五寸,基厚二丈五尺。”墙砖的大小尺寸是:“长一尺,大六寸,厚四寸。”这些“筑城之砖”计约一千多万块,令人叹为“人工与火力,制烧两难”,而“钦竟有此特色,传之今兹”,“足见我钦陶业之专长,自昔已然” 等等。   二、钦江第一座古龙窑与钦州缸瓦行   有了缸瓦窑村,才会有钦江第一座古龙窑。   话说待到筑城工程完成后,墙砖不再需求,这些烧砖匠便专操旧业,以烧制缸瓦——日用陶器为营生了。要烧制缸瓦陶器,就得有龙窑。于是,他们在砖窑旁筑起了村里的第一座龙窑。至于这座龙窑是烧砖结束后才建,还是边烧砖边建龙窑烧缸瓦,历史没有记载,只有当年的缸瓦人自知了。但御敌用的城墙工程,不会让人拖得太长久,所以,钦江第一座古龙窑超过600年的历史,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听说第一座古龙窑现在还有遗址遗迹可看,201194,笔者随同两位对钦江古龙窑情有独钟的坭兴陶研究专家前去探访缸瓦窑村。此两人,一位是我市文物专家、钦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李世川,另一位是一直热心于坭兴陶品牌和文化建设的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礼烈。我们从扬帆大道的进村小路入村,走进一个竹木茂盛得荫天蔽日的村庄。行约百十米,就来到了古树下的三界庙。这三界庙就立在路边的小土墩上,没有庙宇,只有两三块水泥板摆设作案台,上面安放一只有了些许年代的香炉。已经多次到过村中考察的世川馆长走上土墩,拨开杂草,古龙窑的窑体上那齐整的砖块就显露出来了。据村中老人介绍,此窑长约30米,是建村之初,五姓拜把兄弟祖先师一起建造共同使用的,但是,到了哪一年代才废弃不用的,村人都答不上来。   小路的另一边是小山似的陶碎片,那是首座龙窑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废品,日积月累,就成了陶片山。在这些数百年前的陶片上面,爬满了藤蔓杂草,几棵高大的杨桃树、朴树稳稳地透下深根,长成大树。看着这些碎片,我仿佛看到了先师们光着膀子,走进热烘烘的窑子里,搬出了一件又一件坭陶器皿,质量好的,装船运出去卖了,有破损的,随手往这旁边一丢,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躺了数百年。在这里,只要人们伸手一捡,就有可能拿起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遗存。但数百年来缸瓦窑村人早已习已为常,没有谁去理会过它们。它们就这样无声地躺在那里见证着村庄的远古。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深深地震憾着我们的心。   当年的州府官员感念缸瓦窑村人烧砖有功,就在钦州城边划出一块地段供他们专门销售缸瓦陶器,算是作为奖励。这就是后来的钦州缸瓦行。这个缸瓦行就设在现在一马路口与劏狗铺之间,古时是东南城角,钦江边。祭窑歌里“官府奖赏我先师”大约唱的就是这一事实了。缸瓦行兴旺了600年,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撤掉。   如今的缸瓦窑村,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虽然建起了上百幢漂亮的小楼阁,掩映在竹木婆娑中,楼前楼后,小车辆辆,多了些现代的气息;但是,翠竹、古树依然满村,鸡鸭依然欢跳,犬吠依然声声,菜地里的粪香混杂着青菜味儿丝丝缕缕,村庄的古韵味依然十分浓郁。我们继续顺着村道前行,一条名叫缸瓦沟的小河道把缸瓦窑村隔成东西两部分。   沿着河道往下走约50米,一口大鱼塘呈现在我们眼前。据村中老人介绍,这口水面达四五亩阔、水深两三米的大鱼塘,就是当年祖先挖坭烧制钦州城墙墙砖时挖成的。水塘边还残存有好几座烧砖用的包子窑,不过需要把塘水抽干才能看得见。   这池塘与小河仅隔一条约4米宽的村道。我猜想,当年的江东大渡口,当年运砖大码头,应该就在这小河边了。河上砖船来来往往,岸上穿着粗布衣或干脆光着膀子的烧砖人,把烧好的墙砖一担一担地挑到船上去,然后一船一船地运出钦江,运到江对面修筑城墙。船只来往,扁担穿梳,一定热闹极了。   沿着河道继续往下走,我们还发现,西边村被翠竹婆娑的河道绕了三面,成了一个半岛。数百年来,在龙窑周围的空地,乃至这绕村河道的岸边、船上,定是堆满了大缸小瓮、盆、钵、碗、碟、沙煲、坭罐,还有精致的坭兴陶。一箩箩、一筐筐、一担担,然后一车车从陆路江河销入内地、一船船从钦江出海,销向香港、澳门,销向东南亚,换回了无以计数的真金白银……这小河,就如小村庄的大血脉,在热闹繁忙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缸瓦村人。   那一天,在村里,我们还拜访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继承,参观了他的坭兴陶工作室,在泥道行展厅里欣赏了琳琅满目的坭陶珍品。   村是一个景,景是一个村。离开村庄时,罗礼烈,这位致力于坭兴陶文化研究和品牌建设的陶艺公司负责人给我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缸瓦窑村:古龙窑、古城墙、古树木、坭兴陶、小楼阁、大池塘、三界庙、土地神,还有弯曲绕村的小河道,河边青翠欲滴的修竹子,河里来来往往的小游船,河岸上星罗棋布的陶艺工作室……如果再在村里搭个舞台,让钦州采茶戏、跳岭头等各种民俗节目在这里表演,那该是一个多么有钦州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村啊!   三、钦江古龙窑窑火传承六百年   龙窑是烧制陶瓷的窑炉,我国龙窑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以其形状如一条长长的卧龙而得名。龙窑一般利用自然山势斜坡建造,用土和陶砖筑砌成直焰式圆筒形的穹状隧道,由窑头、窑身(窑床)和窑尾构成。   缸瓦窑村一代又一代的缸瓦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加上这里的坭质好,烧出的陶器质量高,生意越来越红火,原籍横州的卢、袁、王等姓氏的缸瓦人也相继跟着进来。随着人口增多,一条窑满足不了需求,又在沟西建第二座龙窑,也约30长。再后来,张姓、苏姓,颜姓都相继自己建了自家的龙窑,张姓甚至自建两条。这些龙窑就分别叫张屋窑、苏屋窑、颜屋窑。于是,不大的缸瓦窑村,处处窑火,遍地缸瓦。每装坯满窑之后,便家家上香祭神,土地神、三界爷、火头公、众先师,一律供上三牲羹饭,然后才点火。年节还要唱采茶、跳岭头、舞狮舞龙……一派热闹兴旺之景象。   缸瓦窑村的先民,在烧制缸、钵、罐等粗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自觉开发精陶产品。他们采钦江东、西两岸之泥进行组合,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用料的配方如按软六硬四的比例进行混合来制作碗、碟、茶具之类的小陶坯,由于坭的骨肉相互支撑得当,烧制出来的质量特别好。这些小陶坯一般套装在缸、钵等大件陶坯里烧制,烧制出的产品,以前的缸瓦人俗称它为“四六瓦”。 这软六硬四的配方,今天的坭兴陶制作依然采用。这“四六瓦”精陶,就是技艺已相当成熟的坭兴陶了。其始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   坭兴陶,专指用钦州特有的紫红泥烧制出来的陶器,为钦州所特有,古称越陶,至清朝始称“坭兴”。它的起源,州人一般上溯至1300年前的唐代。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钦南区东场镇的属唐宋时期的塘池岭窑址遗存的大量坭陶碎片可以看出,当时钦州的陶瓷烧制工艺水平已相当高了。1920年,在钦州城东平心村出土的刻制于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的唐刺史宁道务的陶碑一块。这块被誉为“中国第一陶刻”的陶碑与普通的粗陶相比,用泥十分精细,刻出的碑文精美圆滑,已初具坭兴陶的雏形了。   “坭兴”的成名在晚清。清朝咸丰年间,坭兴陶的技术革新代表性人物胡老六,把钦江西岸紫红坭去沙提炼出纯泥,再制成烟斗和坭偶,烧制后又进行打磨,做出了第一次出现窑变色彩的坭兴陶产品,令人爱不释手,被行家赞为“精良远胜苏省之宜兴”,掀起了坭兴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钦州坭兴业得以迅速兴起。继胡老六之后,潘允兴、尤醉芳、郑金声等坭兴陶名家相继而出,用泥更加讲究,技艺更加精湛,烧制出来的坭兴陶产品品位更加高雅。坭兴艺术陶迅速发展起来,精品层出不穷。清光绪年间,钦州的坭兴已驰名于各省,外省官员商人来钦,无不购置坭兴以作纪念,回去后广为传扬,自此坭兴名声鹊起。至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金牌奖,钦州坭兴开始驰名世界,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而这些坭兴陶珍品,大多就是在古龙窑里烧制出来的。所以说,古龙窑,是传承千年古坭陶的龙图腾。   窑火代代相传了数百年。至日军进犯钦州,缸瓦窑村人四散逃难,窑火也就一停多年,老窑无人修理维护,都相继倒塌了。   据缸瓦窑村老艺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德辉先生介绍,到195610月,人民政府鼓励各行各业群众重操旧业,广东省政府拨专款在缸瓦窑村成立钦州坭兴工艺厂,借用村中古龙窑烧制坭兴陶产品。1958年,坭兴工艺厂搬至现钦江桥头,缸瓦窑村也成立了合作社,村人拆除各姓窑炉,搬至交通更为方便的钦江边重修新的龙窑,组建了陶器厂,并先后建起了三条能容纳三四百人一起劳作的大龙窑。缸瓦窑村村民都成了坭兴工艺厂或陶器厂工人。600多年的窑火传承至此,钦州的制陶业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业兴盛,事业辉煌。   现在保存完好的钦江古龙窑,于1958年易址钦江边重建,是9座古龙窑中最大最长的一座,长达80,窑身两侧开设鳞眼47对,是投放燃料、观察火色的窗口,整座龙窑斜向上一个鳞眼一个鳞眼投料,火焰自然上升,热能充分利用。窑身两侧还有窑门5个,其中,东面2个,西面3个,供坯品入窑成品出窑。龙窑头低尾高,龙尾高出龙头水平方向约10米。龙窑头小尾大,窑身外径头宽2米,尾宽3米,高约2米。龙窑身上盖有窑棚。窑棚以砖柱承重,顶盖瓦。砖柱与砖柱之间跨度为4,构成棚顶一间,共计20间。走进如过山隧道般的窑体内,两侧的鳞眼洞里射进一束束光亮,如隐于隧道壁上的装饰灯光,幽幽淡淡,一眼望过去,七八十米的长度,竟觉深幻莫测,稍一闭上眼睛,一种让人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就涌上心头。如再细读那些布满窑壁的窑珠,伸手摸一摸那些经历万千窑火洗礼的陶釉般光洁的砖块,又能品尝出其饱经沧桑的独特韵味。   窑旁靠近江边的那几棵高大的樟木正翠绿成荫,倘若周边环境稍加修茸,也能自成一景。   据查到的资料显示,国内其它古龙窑最长在70左右。现存的钦江古龙窑长达80,成为国内之最,这应该跟它是规模较大的集体工厂的生产工具有关。其它古龙窑,一般都地处乡村,私营为主,规模较小,也就没有必要建得太长了。   回过头来细数,缸瓦窑村人六百多年间共修造过九座古龙窑,两座最古老的龙窑仍有遗址可寻,其余各姓私窑已淹没于地下。建在村外北面钦江边的两座大龙窑,南北对向,是钦州市陶器厂和坭兴二厂的生产炉窑,直至2008年依然吐出悠悠龙烟,孕育出一窑又一窑精美的陶器。因2008年开发一江两岸的需要,征用了上述两厂的厂区,龙窑才熄火,并差点遭到全部拆除。后来,有识之士从保护古文物和发展钦州坭兴陶文化的角度出发,积极呼吁保留古龙窑,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最后决定东岸的江滨路绕道而行,终于保下了两座中的一座。200912月,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坭兴陶古龙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副市长傅昌波担任组长。现在留存下来的这座古龙窑,其窑身虽然只有数十年,但是,它却完整地传承了古代传统龙窑的所有特点和功能,属于传统的龙窑结构。对于缸瓦窑村人来说,都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同样是他们安身立命的载体,无论是它的外形、它的根脉,还是它的烧制技艺,都与六百年前的古龙窑一样。它传承了六百多年的技艺和窑火,承载了六百多年的兴衰与荣光,只是因为集体生产发展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捷的交通,才选在现址重建,所以,缸瓦窑村人仍习惯称它为古龙窑。它与所有的古龙窑一样,都是稀有的宝贵遗产。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钦江古龙窑的基本概况:钦江古龙窑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前后,600多年间,数易窑址,历经了九座龙窑的窑火传承,见证和代言了中国坭兴陶的辉煌和起伏。钦江古龙窑现存遗址2座,位于缸瓦窑村内。现存完好的钦江古龙窑,于1958年易址钦江边重建,不仅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也是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极具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
钦江古龙窑的危急境况
  这遗存下来的古龙窑,由于近三年来不再使用,无人管理维修,目前险象环生,境况非常危急。8月底,笔者前去察看时,只是大棚两边有部分瓦面滑落而已。而到了94,笔者随同文物专家再次造访时,远远就看到窑棚拦腰塌下了。及至走近察看发现,窑棚中部有一条横梁坍塌,造成棚顶倒下了10多米长。断落的横条、角子横七竖八地打在龙窑身上,碎瓦满地。雨水不断地流到了龙窑身上,严重地威胁到窑体的安全。除此之外,棚顶还有多处瓦面滑落,如不及时抢救,随着大风大雨的到来,整个大棚随时都有全部倒塌的危险。如果窑棚倒塌,窑身也就难保了。   对于钦江古龙窑的保护,钦州市委市政府是十分重视的,除了2009年市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坭兴陶古龙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外,早在2007年,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坭兴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古窑址、古龙窑、古料场、古文物的保护,使之成为坭兴陶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相关的保护措施还没能及时跟进。   目睹如此危急景况,李世川等文物专家心急如焚。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获悉后,也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带领工程队深入现场,制订维修方案,力争尽快抢修,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文物的保护和维修,需要资金的支持。文物专家希望相关部门急文物之所急,急坭兴陶文化之所急,及早落实维修经费,确保古龙窑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安全。
保护开发利用钦江古龙窑的畅想
  在采访中,我对钦江古龙窑和中国坭兴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综合有关专家关于保护开发利用钦江古龙窑的意见和建议,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够结合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把古龙窑所处的一江两岸位置和缸瓦窑村连片规划,兴建一个大型的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公园由古龙窑、坭兴陶博物馆、坭兴民俗文化村、大型广场等部分组成,那该是多好啊!   一、梦游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   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的话,那将是一个向世界宣传钦州推介坭兴陶的主阵地。让我们带着游客去畅游规划中的坭陶公园吧!   我们就从钦江古龙窑游起,游览国内最长的古龙窑,倾听古龙窑那悠远的往事,了解中国坭兴陶的传统烧制技艺。如果有幸碰上一年一度的中国坭兴陶文化艺术节,游客还会观赏到每年一次的用古龙窑来烧制世界各地陶艺大师制作的坭兴精品的熊熊窑火和袅袅龙烟,或者用古龙窑传统烧制技艺烧制出来的坭兴珍品,以及陶艺大师作品大赛的盛况,真切地感受龙窑文化带给他们的震憾。   接着,移步坭兴陶文化大广场,去参观中国坭兴陶博物馆。这个文化广场,位于古龙窑和缸瓦窑村之间的空地上。这个已列入广西区新建的百家博物馆名录的专业博物馆,就建在广场的某个方位。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到钦州古越陶,特别是坭兴陶1300年的悠久历史,通过观看坭兴陶精品以及历代名家代表作,又欣赏到了坭兴陶独特的产品特性以及独特的传统工艺流程,把游客带进一个坭陶专业王国里去。   走出博物馆,来到对面的广场大舞台,观看舞台大表演。这是一个最具钦州特色的大舞台。舞台的背景是一段明洪武年间的钦州古城墙,哦,就是劏狗铺旁边的那一段啊。有城墙,有城门,从城门走到城墙上,游客又看到了明洪武年间钦州古城的巨大沙盘,感受钦州城市的文明与古老。   穿过文化广场,走进坭兴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缸瓦窑古村庄。这里,翠竹围村,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房屋错落,亭楼别致,小河绕村,小桥流水。在那翠竹掩映的小河里,游船回环流转,小巧轻盈,自然灵动,古朴中不失现代,韵味悠长,让你感受到一种典型的南方古村庄的气息。在这里,你随便走进一家,都是一个坭兴陶艺工作室,都有能工巧匠迎接你,都有琳琅满目的坭兴陶珍品供你挑选带回家。你还可以去寻访钦江第一、第二座古龙窑遗址遗迹,可以观看村中小舞台上的彩茶、跳岭头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走累了,还可以在树荫下的石凳上休息,慢慢品味着在喧嚣的城市中心漫步一座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庄的感受。那种感受,一定就象在苏州城里也能看到古朴的周庄一样,定会使每一个游客都叹为观止。   二、兴建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的天时地利   在这里兴建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钦江古龙窑地处市中心,开发利用价值和实际成效,是任何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古龙窑所无法比拟的。   缸瓦窑村是一座有着从六百年前至今各个时期的陶文化遗存的古村庄。这些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遗存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它是钦州古城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现在又已处于城市中心,而且其自身依然保留古村庄的原貌与特质,一条小河绕村而过,开发意义不同凡响,开发条件得天独厚,只要稍加修整,就是一座很有看头的历史文化古村了。   坭兴陶博物馆已经列入广西拟新建的百家博物馆名录,可以把它安排在这里立项建设。   除了上述基础条件好的特点外,在这里兴建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还具有占地少、投入小、不用拆迁、产出高等优势。古龙窑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一江两岸绿化带,其功能就是绿化休闲地带,与建公园的功能相一致。缸瓦窑村进行城中村改造,无论是在原地改造或异地重建,也都需要用地,所以说,把缸瓦窑村改造成坭兴陶民俗文化村,也不存在多占国家土地的问题。这样,只有政府能拿出古龙窑与缸瓦窑村之间约300米宽的空地修建一个文化广场,把古龙窑与村庄连成一片就自然天成了。   所以说,在这里兴建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占尽了天时地利。   三、兴建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好处多   在这里兴建中国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其好处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可以保护和开发利用钦江古龙窑和古龙窑遗址遗迹,打造国内最长古龙窑文化品牌。目前,国内一些古龙窑,如福建仙游的“陶客古龙窑”遗址,江苏宜兴前墅村的“前墅古龙窑”,还有广东佛山镇的“南风古灶”,这些古龙窑,也是五六百年的历史,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其中,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墅古龙窑仍是一座活窑,南风古灶己开辟为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景点,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陶艺大赛,邀请世界各地陶艺大师参赛,作品就用古龙窑烧制,使其窑火代代相传。钦江古龙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它不是普通的陶器龙窑,而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又是传承中国四大名陶——中国坭兴陶的龙图腾,是活生生的千年坭兴陶的历史博物馆,是钦州打造中国坭兴陶都,弘扬坭兴陶文化的一个极好的载体。我们可以把死窑恢复成活窑,开发成传承坭兴陶烧制技艺的活基地。   二是可以保护坭兴陶的传统烧制技艺,为坭兴陶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坭兴陶传统烧制技艺,已于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来钦考察,普遍认为钦州坭兴陶,是广西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所有项目中最有条件向“世界非遗” 名录晋升的项目,建议钦州人树立信心、创造条件去申报。申报世界级非遗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就是第三个。设立坭兴陶文化主题公园,每年举行古龙窑烧制坭兴陶作品大赛等活动,就能使坭兴陶的传统烧制技艺得以保护,并代代相传,让古龙窑的炉火生生不息,让古老的陶艺烧制工艺留下活标本,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可以保护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的古村庄,并开发成坭兴陶文化产业园。201196日,温家宝总理和作家冯骥才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一场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深刻的对话,认为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温家宝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温总理强调,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是啊,保护文化遗产,其实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缸瓦窑村是一座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的古村庄,其六百年以来各个时期的陶文化遗存,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将缸瓦窑村开发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用古龙窑的保护和利用项目来带动缸瓦窑村的改造和建设,在保护这个历代制陶古村庄的同时,形成一个较具规模的陶艺文化产业基地。   四是可以建造中国坭兴陶博物馆,充分展示千年古陶的魅力。“坭兴陶博物馆”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百家博物馆的意见》(桂政发〔2010〕73号)的实施名录。在这里建设坭兴陶主题公园,就可以以“钦江古龙窑” 这一文物保护点为依托,以坭兴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为主体和线索,在园内建设一座坭兴陶博物馆(坭兴陶历史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全方位展示坭兴陶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工艺流程、坭兴精品及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还可以配套设置坭兴陶工艺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各个层次的陶艺人才。   五是可以利用广场和舞台等载体,集中展示钦州优秀的民俗文化。修造各种大小舞台,让唱彩茶、跳岭头、闹大鼓、奏八音、唱海歌、演鹩剧、舞狮、舞龙等钦州各种民俗文化也在这里找到一个最佳的表演阵地,让旅客从坭兴陶以外的其他文化层面去认识钦州。   六是可以把中国坭兴陶文化品牌打造成钦州最响亮的“城市名片”,带动钦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钦州坭兴陶,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古老文化又体现现代文明;钦州坭兴陶多次在国际展会上夺冠,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是钦州的著名品牌,也是中国的著名品牌,是人们认识钦州、我们宣传钦州的重要载体,是钦州的城市“名片”。建设一个大型的坭兴陶主题公园,无疑等于向世界宣布,钦州就是中国坭兴陶陶都,坭兴陶就成了钦州最响亮的“城市名片”。这个以“古龙窑”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为依托打造出来的集人文、旅游、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产业于一体的陶艺文化旅游区,将成为广西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旅游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重点文化接待窗口,带动着旅游的大发展。保守估计,项目建成初期,年接待游客可达到50—100万人次,远期可达300—500万人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 19:21:3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现存完好的
钦江古龙窑
,于1958年易址钦江边重建 古式龙窑与古龙窑是不同的概念,楼主请勿偷龙转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0-2 22:06:3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好设想,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0-6 21:19:3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如果是原创文章,楼主可以注明作者。 如果是转载,请注明转载哦…… 先给个精品,再加亮哈,很希望能再看到类似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01:34:0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引用第2楼好货郎于2011-10-02 22:06发表的 : 好设想,好文章! http://www.qinzhou360.com/images/back.gif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01:39:5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引用第3楼阿果于2011-10-06 21:19发表的 : 如果是原创文章,楼主可以注明作者。 如果是转载,请注明转载哦…… 先给个精品,再加亮哈,很希望能再看到类似文章。 http://www.qinzhou360.com/images/back.gif
是原创。谢谢班猪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0-7 20:01:0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某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00:58:0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是某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3-17 12:10:3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楼主的设想很好,前些天我也去参观了那些遗址,满目疮痍。修缮迫在眉睫,保护争分夺秒。呼吁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29 22:00:4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2-12 10:06:5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某图欠少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5-1-14 08:57 , Processed in 0.189602 second(s), 2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