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一般老百姓乘坐过飞机的人可能还不算很多,但骑过自行车的人绝对不少。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别说骑自行车,有许多人却连自行车什么样子都未曾见过。
当时,中国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不久,工农业生产正处在恢复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比较低,许多老百姓温饱还未有解决,拥有自行车的家庭寥寥无几。特别是那时候工业产品奇缺,一般的生活日用商品都要凭票供应,那时买一辆自行车比现在买一辆小轿车还困难得多。不像现在,除了军火之外,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据说,那时候的农村男青年,如果有一辆自行车,追求的姑娘可以排成一大串。因此,一些年轻人宁可食无肉,也要想方设法买一辆自行车,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当时每一个青年人的梦想。
我参加工作次年,单位组织我们去上海学习。消息一传出,大家欢呼雀跃,神采飞扬。因为上海是中国的大都市,平生第一次能有机会到那里看一看那里精彩的世界,谁不高兴?但更重要的是可到上海买自行车。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自行车产地,最高档的“凤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车就是上海生产的。
然而,到上海一打听,让我们大失所望。
由于我国六、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经济,无论工业或农业都要按国家计划生产,所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都要由国家统一调配,像自行车这种商品,上海也不例外,一样实行凭证供应。
买自行车虽然遇到极大困难,但大家并没有灰心丧气,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找门路,总不能两手空空而归吧!然而,大家虽然绞尽了脑汁,但是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正当大家感到快要绝望的时候,不知是谁突然想出一个好主意,无法买到原装车就买零件回钦州自己组装。这一建议犹如一支强心剂,大家又精神振奋。
当时,上海的自行车虽然凭票供应,但商店里的零部件比比皆是,可以随便购买。拿定主意后,大家就开始行动,星期天或休息日,无论男女,都往五金商店里钻。几个月下来,大家收获颇丰。
七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在离开上海那天,对方单位派人派车将我们送到火车站,仅自行车零部件就足足装了一大卡车。 那天每个人的肩上都扛着一至两个自行车三角架,手上还提着其他零件,几十号人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像全副武装出征的部队,那阵势确实吓人。当我们进入候车室时,立即引来旅客的一片哗然,连我们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上海培训学习将近八个月时间,与师傅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相互之间产生了深厚感情,因此,在这临别的时刻,大家依依不舍,特别是那些感情脆弱的女同志,个个泣不成声,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大多数男同志也眼泪涟涟。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突然前面传来消息,说火车站工作人员不让我们带这么多的“行李”上车,担心将车厢挤破。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哭泣声、说话声戛然而止。大家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我们带队的领导镇定自若,将眼泪一抹,手一挥,与对方单位领导急急忙忙去找火车站工作人员交涉。
经过苦苦哀求,火车站工作人员总算勉强让我们上车,大家即时又破涕为笑。在这危急关头,我们的领导挺身而出,使我们化险为夷,大家从心底里非常感激我们的好领导。后来有人告诉我,我们那位领导那次买的自行车零件是最多的一个。
回到钦州后,大家便七手八脚就进行组装自行车。没几天功夫,就把几十辆自行车组装好,虽然不是原装车,但不是“凤凰”就是“永久”等名牌货,大家还是高兴得合不拢嘴。消息一经传出,许多人纷纷过来围观。虽然没有像前几年山西煤老板一次采购十几辆悍马车那样轰动全国,但在当时,一次组装几十辆新自行车,也是一条爆炸性新闻。
虽然有了自行车,但平时许多人都舍不得骑。有的同志为防止自行车被划伤,用旧画报、蜡纸等里三层外三层将自行车三角架等处包裹得严严实实,又擦油、又上蜡,一天将自行车擦几次,把自行车擦得光光亮亮的。有的同志更甚,爱护自行车简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与我同住一宿舍的一个同事,为防止灰尘弄脏自行车,每天上班前,就将自行车扛上床,并落下蚊帐盖住。大家常常笑话他,那辆自行车在床上“睡觉”的时间比他睡的时间还多。平时,想借他的自行车用一下并不容易,特别是下雨天,借他的自行车比登天还难,他宁愿借老婆也不愿借自行车给你。这绝对没有半点夸张的成分,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打死我我也不会相信有其事,这恐怕是全中国爱护自行车的典范了。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今摩托车、小轿车已进入百姓家,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自行车已今非昔比,再也不是老百姓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了。但我相信,不管摩托车、小轿车等先进交通工具多么普及,在中国的大地上,自行车作为一种最便捷、最经济、而且最实用的交通工具,不会很快就退出它的历史舞台。
我的父母告诉我这段故事之后,我买下了我第一台组装的单车,花了我3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不为效仿,不为感动,很简单,我想回答他们,自行车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以后也不会......
[ 本帖最后由 avshow 于 2009-10-27 17:3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