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团】印尼巴东赛牛摄影采风团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5:27: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印尼巴东赛牛


      巴东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西部。每年稻米丰收后乡民都会举行一连串的庆典,其中以赛牛PacuJawi最为热闹也最受欢迎。赛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是乡民最为企盼的娱乐活动。这项比赛由4个县轮流举行,分别是Paraigan、Rambatan、Lima Kaum、Sungai Tarab。一年中有数次之多。
      印尼巴东赛牛Pacu Jawi的地点经过酋长们议决后,被选中的县会就会部署一切,迎接来自各个县的参赛者。比赛当天,牛只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在颈上挂着牛的名字,经过一场膜拜仪式后,就会被带到竞技场,准备比赛。
       一对一对的牛儿被牵至起点,农夫们捉紧牛只,把犁挂在牛身上,然后用一根绳子把两张犁绑好,骑士接着踩在犁上,准备好后,在骑士的号令下,农夫们把手一松,一对牛就会没命似的向前冲。骑士为了要使牛跑更快,伸手把牛尾巴捉住,然后放到嘴里一咬,牛只感到疼痛就会跑得更快,娱乐性非常高。
    有趣的是,比赛不是速度与力气之争,而是要确保一对牛保持平衡,平行跑至终点,同时,骑士尽其所能摆出各种姿势取悦观众。在泥泞四溅与极高的速度下,骑士赤着脚站得稳已非易事,摆个漂亮的姿势更是难上加难。于是,骑士与牛只状况连连,有的惊险,有的精彩,有的滑稽,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娱乐性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赛牛高峰期有近500至800只牛参赛,不难想象那热闹的气氛。

      赛牛期间还是商人与农夫们进行买卖的时刻。经常赢得比赛的牛只,身价水涨船高,是一般价格的两倍以上。骑士与牛只所持地位也高人一等。
    拍摄赛牛紧张刺激,尤其是站在与牛面对面时,情形更加“险象环生”。当牛冲向摄影师,在瞬间中扣人心弦的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你亲身经历这一刻就会明白。为了一张精彩的赛牛作品,摄影师们依然视死如归,冒着危险“挺身而出”,这种精神是行外人所不能理解的。

一、行程时间
201年4月17日(周四)至22日(周二)
4月17日下午5时30分南宁飞吉隆坡,晚上9点40分到。
4月18日上午7点50分吉隆坡飞巴东一小时到,当天下午拍海边民俗风情及日落。
4日19日上午6点海边拍日出、捕鱼归来及渔市,9点前往拍赛牛至下午6点。
4日20日上午海边拍捕鱼归来,下午去另一边海拍海边民俗及日落。
4日21日上午从巴东返回吉隆坡,下午拍印度庙及布城(马来西亚行政中心)宏源桥等,晚上自由活动,范围在双子塔等。
4日22日中午1点10分吉隆坡飞南宁下午4点30分到,结束。

宏源桥

出海打渔

海边晒网
二、 报名及费用
1. 2014年3月20日开始接受报名,报名时需交户照原件和两张白底2寸证件照片办理签到证手续。2014年4月10日报名截止,
2. 签证、往返四飞机票、车船费、吃住及马来西亚摄影家何昌飞老师的摄影指导费等,每人费用8600元人民帀。
3. 为了此次活动费用得到保证, 希望参加者在报名时或4月8日前将活动费用一次交清,以便办理签证和订机票。
4. 因办理签证及提前订机票要支出费用,所以一经报名后不能成行者后果自负, 一切费用不予退还。
三、注意事项
1. 拍摄赛牛为保证安全镜头用得较多的是200 mm至400mm,因还拍海边民俗及日落,所以广角变焦或超广镜头必须要带,鱼眼也好用。
2.拍赛牛、海边,储存卡一定带足,建议100G。
3. 要带一双经济实恵的凉鞋或球鞋拍摄海边民俗时非常舒服,还要自备一次性方便雨衣及相机罩拍摄赛牛时使用。
4. 由于印尼四季温度都在26-38度,海边紫外线较强请自备防晒用品。
四、 联系方式
北部湾摄影俱乐部   李景琳老师
电话:18807770062   QQ:227000622
以上如有不清楚可电话咨询
五、带队摄影师简介
      李景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摄影家、 摄影文化策划人、北部湾摄影俱乐部主席、指导老师,2005年获钦州市首届德艺双謦摄影家称号。
      作品《荷塘趣事》2002年 入选第10届中国国际艺术摄影展、2005年获香港第59届国际摄影沙龙国际影艺联盟金奖﹔作品《冬日》2004年获《大众摄影》月赛金奖、2005年入选上海第五届国际摄影展、2006获 广西第七届艺术摄影展银奖﹔作品《宁静的纳木错》 2008获第22届中国艺术摄影展优秀奖。

宁静的纳木错

荷塘趣事
      “摄影的乐趣是无穷尽的,”作为摄影家,李景琳始终认为,要用照片说话,“一张精彩的照片,可以一辈子都感动人!”

      纯粹的黑白,简洁的构图,侧逆光的运用,强调了由于寒冷升腾起来的白色雾气,长焦镜头压缩了僧人群体的空间感,身穿厚厚藏袍的僧人们自然、生动的面部细节丝丝入扣,“冬日”的神韵呼之欲出——李景琳的照片总是予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轻易就能够与被摄体产生直接无间的交流——站在这张照片面前,仿佛就站在了零下二十多度的藏区天葬台边,耳边还嗡嗡响起了喇嘛诵经的声音。
       2004年冬天,李景琳和一帮摄影家朋友在甘肃藏区采风,他在远处山上看到郎木寺的这一幕,当即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狂奔而下,在高原反应的眩晕中气喘吁吁地架好摄影设备,咔嚓声响,只拍了一张,诵经仪式就结束了。这幅命名《冬日》的作品当年就获得了《大众摄影》月赛的金奖。
       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李景琳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做个摄影家”。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决定了要将摄影当作终身事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从艺术上,去规划和完善自己对摄影的追求。”几十年来,他背着摄影器材,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开始,从渔舟摇曳、烟波浩渺的钦江出发,走遍了山山水水,看遍了大千世界,在这个日月倏忽变迁的时代,为历史,为自己的内心,也为人们终将要缅怀追索的过去,留下了大量精彩而难得的影像记录。
       李景琳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全能型的摄影家,风光、新闻、纪实、民俗、体育,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拍出好照片。他认为每个摄影家都会有自身的偏好,但必须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力。他要求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后面都要有一个故事,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在钦州住了四十多年,我热爱钦州,对钦州的文化,钦州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感情。”他曾在钦州日报社做了近10年的摄影记者,多次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活动,从技术到摄影理念都臻于成熟;他在珠海整整待了三年,充分汲取当地摄影的养分,2002年回到钦州,开始思考钦州摄影水平的整体提升,并意识到摄影教育的重要性。如今,他创立的北部湾摄影俱乐部的30多名会员里,成功申请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就有将近10人。“我教学从来不收费,对于任何一个想学摄影的人,我们从不拒之门外。”在他看来,一个摄影家要甘做孺子牛,这让他感到精神上的富足。
      “摄影就是用一种科技的手段,去记录大千世界,记录我们钦州的发展,记录我们钦州的大众生活,记录我们钦州的美好河山、伟大建设和成就。”李景琳说,他正在策划一个大型的摄影比赛,希望通过摄影文化,让世界聚焦钦州、了解钦州,“我可以用我最大的能力,用我最好的资源,去宣传钦州。”  (钦州日报记者 敖帅昌/文)

介绍8.jpg (498.54 KB, 下载次数: 3)

介绍8.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4-6-6 23:18 , Processed in 0.128912 second(s), 2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