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随着影片《八佰》的热映
淞沪会战,这场抗战中
规模最大、也最惨烈的战役为人熟知
其实,在这场会战中
也有不少钦州儿女的身影
陈寿川便是其中之一
电影《八佰》剧照
一
1937年8月末,陈寿川接到北上增援淞沪战场的命令时,他最小的儿子巨骝出生才刚满一百天。
自18岁那年离开钦县到省城从军,13年来,陈寿川随粤军南征北战,一步步从军校学子成长为少校副官。期间,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弟弟也从家乡前来投奔,与自己一同在66军160师师部副官处工作。
陈寿川很想陪伴在妻儿身旁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全面抗战经已爆发,淞沪激战正酣。民族危亡之际,身为军人,挺身而出,守土卫民,责无旁贷。
9月1日,陈寿川和弟弟陈砚图所在部队由英德乘火车出发,经株洲、南昌、苏州,于9月14日抵达上海,随即进入战场。
资料图
二
66军下辖159、160两师及一教导旅,共两万余人,归十九集团军薛岳将军指挥,负责防守淞沪战场左翼刘行周边阵地,拱卫上海市区。日军在飞机、舰炮、坦克掩护下不断猛攻。因淞沪地区地形平坦,无险可守,我军在日军优势火力下伤亡惨重。
66军军长叶肇在9月22日给蒋介石的电文中提到:“敌以海军炮及重炮向我杨木桥一线阵地猛烈轰击,全体工事完全被毁。敌继以步跑协同战车向我冲锋(略),旋退旋进,伤亡极大,(略)该旅伤亡过半。”
冯玉祥在回忆淞沪抗战时也痛心地说:“我们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撑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洪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从9月15日投入作战到10月1日转移阵地,短短半个月,66军伤亡近7500人,几乎损失了一半的战斗人员。陈寿川每天都会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他们中的许多是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很多也和自己一样,二三十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和儿女都等着他们回家去。
(资料图)
三
10月26日,当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坚守时,陈寿川和战友们正在30公里外的广福阵地与日军奋勇拼杀。虽然缺兵少将,装备又远落后于敌人,但多由广东子弟组成的66军同声同气、视死如归。工事被敌炮炸毁,便连夜抢修,阵地一旦失去,则立刻组织敢死队肉搏夺回。日军疯狂进攻,飞机炸、大炮轰、挖坑道、放毒气,无所不用其极,但66军将士奋力死守,一个多月过去,仍寸土不让。
直至11月10日,因日军已从杭州湾登陆并突破我右翼阵地,国军被迫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一役虽败,但如国府所云:“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四
从上海撤退后,陈寿川和战友们没有任何喘息和修整时间,他们既要掩护友军撤退,又要防范敌人追击,一路边打边退,12月1日退至南京城外。同日,日军下达了进攻南京的命令,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此时66军仅剩7000余人。
保卫南京的战斗亦十分惨烈。12月8日,160师956团1营在营长刘厚率领下奉命防守孟塘,浴血奋战后全营殉国,悲壮堪比全体牺牲在宝山的姚子青营。
(资料图)
12月10日,66军奉令退入南京城内。12日,雨花台、紫金山等阵地相继失守,南京三面被围,已成孤城。此时,陈寿川和160师的战友们正在玄武门、水西门一带构筑巷战阵地,准备与首都共存亡。南京卫戍司令部于此时突然下令,命城内各守军突围。
一时间,城内秩序大乱,败军、难民人心惶惶,争相逃亡。危急关头,陈寿川处变不惊,身为副官的他,在一片慌乱的气氛中,仍有条不紊地协助师部集结队伍,安排突围事宜。
五
1937年12月12日夜,月色皓洁,气候清和,可这个夜晚却注定不平静。晚上7时许,160师所剩的2000余人全部在太平门内集结完毕,陈寿川和弟弟陈砚图也在队伍中整装待发。9时许,160师按照计划陆续通过太平门出城,随后以隐蔽方式前进。
11时左右,160师经过紫金山北麓的岔路口时,被日军发现。日军随即开火,以猛烈的机关枪扫射阻挡去路。生死关头,陈寿川和战友们向敌人发起了英勇的冲锋。
“屌那妈!顶硬上啊!!”
“日本仔我屌你老母!!”
“兄弟们冲啊!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啊!!”
(资料图)
枪林弹雨中,战友纷纷倒地。弟弟砚图也中弹牺牲,倒在血泊中。国恨家仇,陈寿川悲愤难平,怒目圆睁,手握钢枪冲向敌阵。
“做佢!!!”
多名日寇毙命于陈寿川枪下。可就在这时,敌阵中冒出一串火舌,子弹无情地击中了他的腹部。
倒下的那一刻,在渐渐模糊的视线里,陈寿川看到战友们冲破了敌阵,呼喊着向前方奔去;弟弟第一次穿上军装,兴高采烈地问帅不帅气;妻子紫碧和孩子们围坐在餐桌旁,摆好了碗筷等着自己回家吃饭;父母坐在板桂街的家中,一字一句地教着小时候的自己:“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兵死识返生,吓死老番鬼。”
“阿爸,阿妈,阿碧,对冇住。” 陈寿川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长眠在紫金山下,终年31岁。
160师战歌有云: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民族精神,百越之强。
唔怕苦,唔怕死,
军人头可断,唔退亦唔降。
几大就几大,大家顶硬上。
常胜军,百炼钢,
国仇誓必报,大难谁担当。
杀倭寇,护祖国,还我国仇保边疆。
军人之血民族光!
附:陈寿川殉国史略-摘自《陆军第六十六军抗战阵亡将士荣哀录》 (注)
陈烈士寿川,生于民国前五年八月五日广东钦县扳桂街,素怀大志,少小聪慧,文章常冠其曹,为其师友所钦佩。年十八,卒业于省立十二中学,见国事日艰,强邻侵略,则置身军伍,入广东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学成后,出充第八路总指挥部特务营四连少尉排长,以学术并优,管教知方,由排长而至连长、营附、副官、大队附诸职,历任以来,无间其职。十九年编入警卫旅,以绩著有功,为上峰器重,擢升少校参谋,旋调副官,于民廿五年改属一百六十师。
卢沟桥事变后,随师北上,参加东战场作战,理副官处事务,井然有序,夜以继日,亘数夕不得一眠。后我军奉命拱卫首都,十二月十二日我军转移阵地,混乱中烈士尚安然指理各事务于敌炮火之下。时烈士已决心与首都共存亡,从太平门冲出后,持枪与部内同人数次冲锋喊杀,手刃数敌,勇敢非常,不幸腹内中弹,为国殉职,殊可悲也。
烈士家道小康,父梦兰,母何氏,昆季三人,烈士居长,次砚团,同在师部副官处服务,亦于突围之夕殉难,次阁团,现在一五三师充副官。妻毛氏,娶于中山县,遗子有三,长骐兰,次骐骧,三骐骅俱在幼龄。
注:经访陈寿川烈士后人,《荣哀录》部分用字有误,现补充说明如下:
陈福图(字寿川),1906年生于钦县板桂街。15至16岁娶钦县大岭钟氏为妻,16岁时得长子巨麟,后钟氏产次子时难产卒亡。18岁参军,用名陈寿川。后认识并娶广东中山石岐毛氏(毛紫碧)为妻,1931年得三子巨骧,1933年得四子巨骅,1937年农历四月初十在广东增城得五子巨骝。五子巨骝产下百日后,陈寿川随部队开拔南京抗日,直至收到阵亡通知书后便无音讯。与陈寿川一起参军的还有其二弟陈砚图(字景川)、四弟陈国图(字雅川),陈寿川与陈砚图在同一师部副官处任职,并一同开拔淞沪战场抗日。
参考资料:
《抗战纪实》
《南京上海保卫战》
《淞沪会战文电集》
《陆军第六十六军南京突围战斗详报》
《陆军第一六〇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
《南京保卫战第六十六军阵亡将士殉国事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