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魚類生態(2)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2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一節---視覺;經過第一篇關於魚類呼吸、游動和進食與磯釣之關係的文章後,相信各位網友對魚類生態已有了部份基礎的認識。而跟隨著在本篇開始將會探討魚類生態中另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魚類各種感覺器官對於其行為和反應的影響。魚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借助感覺系統接收各式各樣不同環境中的訊息,使魚類在行動、進食、呼吸、繁殖、避敵等生命行為上作出適當的反應,現在已知魚類的感覺是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溫覺。而魚類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感覺器官---側線,是探測水的波動之用。除此之外,某小部份魚類是具有電感覺,用於探測身體附近環境的電場之用。在磯釣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理論、理念各位網友都可能曾聽過,但這些理論究竟是基於什麼因素而發展出來?會否和魚類的感覺系統有所關連呢? 感覺邊界 ~在探討魚類各種感覺之前,有一個基本概念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魚類的”感覺邊界”。簡單來說,魚類和其他生物一樣,各種感覺所能接收訊息的距離是不同的。如果在水中把一個個體看作為一個中心點,該個體能夠接收周圍環境訊息的最大距離就是感覺邊界。概括而言,魚類視覺和味覺的感覺邊界是比較近,因為水傳遞光線的能力是比空氣差和魚類和陸地的脊椎生物相比其眼部所能適應的光強度是比較低,而味覺則是須要實際接觸才可發揮效用。相對地,魚類聽覺和嗅覺通常是代表比較遠的感覺邊界,因為魚類聽覺和人類相比可高出一百多倍而且水傳遞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魚類嗅覺比人類可高出十至數百倍。而側線的感覺邊界就通常是介乎於聽覺和嗅覺之間。如果將感覺邊界的次序由遠至近排列的話順序是:聽覺---側線---嗅覺---視覺---味覺,希望各位網友首先能記住”感覺邊界”這個基本概念。好了,現在就由魚類的視覺開始探討吧。 魚類觀察水面上物體的能力 |大部份岩礁魚類都是生活在光線能透過的區域,其視覺最主要的功能可說是用來熟識生活地方附近的環境,辨認其他魚類/生物和偵測食物,與它們各種行為和反應都有著密切的關連。雖說它們生活的地方都是光線能透過的區域,但因為水作為傳播光線的媒體是比空氣差,光線接觸水面後有大部份會被反射回去,另一小部份則會經折射進入水中,而光線進入水裏後更會發生散射和被吸收的現象。假設魚類身處在一個十分平靜的水裏,因為光線折射的關係,它們看見水面上物體的位置亦會有所差異(除非該物體是在魚類的正上方),但仍然能看見陸地上的景象。如果水面經常起伏不定,光線進入水裏的折射角度便會不斷改變,使魚類觀看水面上物體的能力受到破壞而糢糊不清。所以有很多釣手是喜歡選擇一些炒白位或水面呈現起伏的位置來作釣,因為這類位置能令到魚類不能清楚看見水面上映像而減低其警覺性。(另外,選擇這類位置作釣除了和魚類的視覺有關係之外,還是有其他因素的,例如氧氣的溶解度和食物的聚集,而這些因素將會在往後的文章再作詳述。 魚類觀察水裏物體的能力 基本上魚類眼睛和其他生物的眼睛相似都是由角膜、晶狀體、神經線和視覺細胞等部份所組成,但魚眼的構造和人眼卻有所不同。首先(以下是以魚為例),是兩者間視野上的分別,人眼因生長位置的關係其最大水平視野範圍大概只得一百八十度,而魚眼因為是生長在頭部的兩側,其最大水平視野範圍可達二百七十度左右,那麼,魚類的視力豈不是比人類高出很多?可是真實情況卻是剛好相反。為何這樣說? 如果只是以魚眼的視野作根據,其能力的確比人類高,但魚類因生活在水裏的關係,在上文中亦曾提及過水作為一種傳遞光線的媒體,其傳遞光線的能力是比空氣差,因此,魚眼所能吸收的光線比陸地上的生物為弱,要產生一個清楚的圖像是比較困難。魚類為了能利用有限的光線來視物,其眼部構造的發展通常是偏向角膜弧度小、晶狀體無彈性和呈圓球型。這個發展雖然能輔助魚眼在低光線的環境下增加折射率,提高圖像的清晰度,但同時魚眼這種構造的調節性是比較差,是不能有效地作出遠視。假設魚類在最清潔乾淨的水中,其視覺邊界最大約為四十米,再遠就不能看到。如果在實際的海水環境下(因海水混濁程度和其他物體的影響下),魚類單靠視覺能清楚確認三十尺以外的一件細小物體(例如一隻南極蝦)的機會已經是微乎其微。因此,魚類找尋食物時視覺通常只是在近距離才能發揮其效用。 魚類判斷距離感的能力 大部份生物(包括魚類和人類)進食時是須要距離感作輔助的(各位可嘗試用筷子夾起食物送到口裏便會明白)。魚類的視野雖然比人廣闊,但同時卻減低了判斷距離感的能力。為何?因為觀看一個景物須要製造距離感時,是要利用雙眼同時觀看作出比較才能計算得到,但魚眼是生長在頭部兩側的關係,其視野的重疊區域變得有限,因此魚類能判斷距離的最大範圍和人類相比是差很多。很多人都知道磯釣其中一種對象魚---魚經常是以頭部向下的形式進食,其實魚這種生態行為是和距離感有密切關係的,在以下的一段將會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魚類的垂直和水平判距視野 判距(判斷距離)的最大範圍可簡單分為垂直判距視野和水平判距視野,就以魚為例,其最大垂直判距視野大約是向上六十度、向下四十度左右,最大水平判距視野則視乎垂直判距視野的角度(垂直判距視野是向上六十度時水平判距視野是十四度左右,垂直判距視野是向下四十度水平判距視野是二十六度左右,最大的水平判距視野則是垂直判距視野向下二十度時,呈二十八度),而魚因為頭部向下時其判距視野是最廣闊的,當魚發現食物和能夠清楚確定食物的距離時很多時候自然會以頭部向下的形式進食,當然,魚有些時候亦會向上或呈水平方向進食。同樣的道理引用在磯釣另一種對象魚---黑毛身上,因為其眼部的角度和魚有所不同,最大的判距視野是向上大於向下的,所以黑毛大多數是以頭部向上的形式進食(大概在向上四十度至六十度左右)。又例如赤的判距最大範圍是垂直判距視野向下二十度時,水平判距視野呈三十度。各位可試想想赤通常是以頭部向上,抑或是以頭部向下的形式進食? 魚類的動態視覺 如果各位網友是經常有磯釣的話,相信對動態視覺應該不會陌生。這即是說作釣時當你習慣觀看海面的起伏和浮波跟隨水流行動時,在你的腦海中已有了一個既定的節奏,你並不須要刻意注意浮波的動向,但當浮波一有不尋常的異動時你便會立即發覺,同樣魚類亦是擁有這種動態視覺的能力。在海底世界中,各式各樣的珊瑚、水草、浮游物等都是會隨著水流而有節奏性地晃動,當魚類看東西時是懂得把在水中隨著水流而擺動的物件和固定不動的物件轉化為一個靜態畫面,其原理和剛剛提及人類觀看海面起伏和浮波流動是相同的,當水中有任何物件發生不尋常的異動時是十分容易被魚類察覺得到的。而在多年來磯釣的理念中有一種技巧是十分多釣手曾提及過的,那就是”晃餌”的重要性。因為晃餌正是針對魚類的動態視覺和另一個生態特性---側線感應所衍生出來。(關於側線感應方面將會在往後的文章再作詳述。) 魚類的感色能力 在談及魚類的感色能力之前,首先要了解魚眼內視網膜的功能。視網膜是令到魚類可產生視覺的一個重要部位,其內裏主要包含了兩種視覺細胞,分別是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主要能夠感應光線的強弱,負責管理光覺,能辨認物件的外型輪廓,但不能作精緻的分辨和分辨顏色。視錐細胞主要能夠感應光線的波長,負責管理色覺,有精緻分辨物件和分辨顏色的能力,但首要條件是要在有足夠光線的環境下才能發揮功效。關於光覺方面因在本文上半部”魚類的視野和遠視能力”一段中已作簡單介紹,這裏不再重複。 而關於色覺方面,魚類究竟能分辨什麼顏色呢?以人類為例子,人類可分辨的顏色基本是七原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其光譜大約是在波長七百八十納米(一個納米等如十億分之一米)至三百八十納米之間,而魚類能夠分辨的顏色亦是在這個波長之間,但是會因為水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什麼是水的性質?舉一個例子,在開揚的大海之中,因為水中的浮游物比較小,較短波長的光線(藍光和紫光)較容易能穿越至較深的深度,相反在較多浮游物的環境(例如沿岸淺水區域和淡水區域),較長波長的光線(紅光和橙光)是較容易能穿越至較深的深度。而研究魚類生態的學者更發現視網膜內的視色素的光譜敏感度(即感色能力)是和其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海水較易被短波長的光線穿過,所以海洋魚類的感色能力是偏向短波長,同樣淡水魚類的感色能力則偏向長波長 一般來說,在廣大的海洋和珊瑚礁等海水呈藍色的環境下生活的魚類,其視色素吸收波長的最佳範圍是在四百五十納米至五百五十納米之間,即是對綠至藍光最為敏感。而生活沿岸淺水區域或鹹淡水交界的魚類,因它們生活環境的狀況較為多變,所以其視色素吸收波長的最佳範圍是由四百五十納米開始,最高可達六百五十納米,即是說它們由橙紅光至藍光亦可分辨得到。這正解釋了為何有時釣手們會根據不同的狀況而更改一些小配件的顏色來迎合當時的環境。這些小配件通常是和魚類最為接近的(例如魚和子線)。以子線為例,近年已開始有紫色的子線出現,這是因為紫色波長(介乎一至四百納米之間,包括紫外線)對於魚類的感色能力來說是十分難感覺得到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5-1-28 11:02 , Processed in 0.118552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