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 
|
4月24日北部湾风情俱乐部组织第二次外拍活动,一行6人到三娘湾拍摄中华白海豚,当天运气较佳,见到了众多的灰、白等色的海豚,唯一不够理想的是海豚没有跃出水面,看来还得再去拍过,现开贴引豚,请豚友们跟贴。
小知识: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种鲸类品种之一;为统一起见,各地学者都称它们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学名为Sousa chinensis),而「中华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国居民给它们的本地称号。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杀人鲸的近亲。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
[ 本帖最后由 无间豆 于 2010-4-26 09:53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