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市杂谈] 半数住房只存在15年 短命住房警醒啥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6:5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来15年到20年得拆了重建。”在中国地产金融年会“旧城改造与城市新规划中的投资机会与眼光”对话里,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语出惊人。他认为,目前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成的,但其管理格局以及配套设施都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只能存在10-15年。面对质疑,陈淮8月7日在海口精确解说他的“二十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得拆一半”说。(8月8日中国新闻网) “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来15年到20年得拆了重建”。这不是说中国将继续大拆大建吗?尽管陈淮解释说,1979年到1999年建成的房子,其管理格局以及配套设施都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但是大批住房建筑没有达到设计年限“英年早逝”,造成建筑资源浪费,令人惋惜,更令人警醒。 无独有偶,今年4月,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4月6日《法制晚报》) 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132年,美国的建筑寿命74年。国家规定住宅使用年限是70年,但是我国建筑平均实际寿命不到30年,对比之下,差距明显。建筑物寿命过短,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造成大量建筑垃圾,造成巨大的环境威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分析建筑(特别是住房)短命的成因,思考延长建筑寿命的对策十分重要。在我看来,建筑短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 建筑质量本身不过关,验房制度存在漏洞。住房作为百姓重要的生活资料,建设质量无疑十分重要。在高房价时代,一套房屋购买成本就是百姓的全部家当。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自然十分闹心。从“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到“楼垮垮”,媒体曝光的一些建筑质量安全事故,令人触目惊心。这既是对住房质量敲响了警钟,也是对高房价的讽刺。 住房建设质量的问题一直存在,不过此前没有爆发“楼脆脆”这样的极端个例而已。南京一位民间验房师曾坦陈自己的验房经历:“我验过的每套房子几乎都有质量问题。”如此惊人之语或许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是惊人之语实际上道出了房屋验收潜规则。既然房子有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又是如何通过验收的呢?在房价暴涨的时代,花尽自己的积蓄,啃光父母老本,用房奴身份换来的房子竟然都是问题房。让人哭笑不得。建筑质量有问题,开发商难辞其咎。应该说,开发商急功近利、偷工减料,是建筑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质量不过关的问题房能够绕过规定通过竣工验收,相关部门也不能免责。因此,要延长建筑寿命,住建部除了发出号召以外,要完善建筑检查验收程序,严格监督问责机制,对房屋质量严格把关,把问题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二,旧城改造步伐过快,城市规划变动频繁。相关官员拍脑袋决策,随意修改城市规划,大拆大建的情况比较突出。由于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领导变动频繁,有人认为前任领导制定的规划方案,不能显示政绩。好大喜功,按自己的意图随意更改城市规划者不在少数。于是乎,城市规划陷入了“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怪圈。包括住房在内的不少建筑物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拆除。最近媒体更是频频报道了城市新建小区、酒店被拆除的消息。如此短视规划观,既浪费社会资源、劳民伤财,挤占民生投入;也打乱了城市总体规划部署,导致城市规划缺乏连续性、前瞻性;滋生了不少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与烂尾工程。大大缩短了建筑物平均寿命。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十分重要。面对建筑短命的尴尬。如何前移监管关口,提高建筑质量,让城市建设达到科学规划的要求,真正实现“建筑大计,百年为本”;改变大拆大建的浪费发展观,摘除“最大建筑浪费国”的耻辱之帽,值得反思。 (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4-5-18 21:40 , Processed in 0.155717 second(s), 2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