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52|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钦州采茶戏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21:4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钦州采茶戏
月淡,星疏.湖陌水巷乌篷船,灯笼毡帽叫卖声。几个小孩神情各异,凝视着前方的戏台…… 若干年前,读了一位作家的一篇关于看戏的小说,这个画面便一直定格在脑海里。那字里行间,跳跃着憨憨的童趣和拳拳的故乡情结。 我的故乡钦州农村也有类似的地方戏,有个名目,叫采茶戏或采茶。虽没有作家笔下软软吴语的粘乎,却别有一番脆生生、甜滋滋的南国佳果风味。 一入秋,天气逐渐转凉。此时,田谷已基本收拾,停耙挂锄,农人一年忙碌下来稍稍有了点空暇。有些闲不住的,就想找点乐子来调节他们经过繁重劳动后十分疲惫的身心,往往由村中几个好事而又有点墨水的人振臂一呼,搭起了采茶班子来。 采茶班的规模能大能小。如果确实凑不下,十来个人也可开一台戏,如果人才兴盛,三数十人挤在一起也不见得队伍雍肿;乐器也挺简单,几把二胡、秦琴,加上必备的锣鼓钹便是一支小规模的乐队。好一点的,也会添置扬琴、电子琴、架子鼓之类,那场面是很气派的了;演出场地也没有多大的讲究,庭院晒场,田间地头,把一幅红布一挂,都可唱得“天花开,地花乐”。近年来,采茶进城,大多是在闹市某一空地,搭上简陋的舞台粉墨登场。 采茶班正式开演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这个过程也很简单,一般由有经验的人把戏文里的故事串讲一下,然后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各人的特点安排角色,再要求不同的角色走好自己的台步,记好自己的台词、唱词。三五天下来,即可在本村彩排,如果得到本村人的认可,还会到各村巡回演出。 “且咚且咚且~咚,且且咚咚且且咚”,随着采茶鼓点的响起,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到演出地点。 尽管现在的娱乐管道多种多样,但许多人还是对采茶情有独钟,我猜想不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采茶是具有钦州特色的传统娱乐形式,人们对她耳熟能详,在感情上有一个难以割舍的结。其二,采茶戏都是由身边比较熟悉的人做打念唱,自比电视电影里的大牌明星来得亲切、真实。其三,是人的天性使然。邻里之间,亲朋之间,通过看戏来聚在一起,联络他们的感情。 观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哈哈,他们那一场打斗,真是够威够猛!”“你瞧瞧,那花旦的模样确实是俊。”…… 这是看热闹的外行。 “哟嗬,那家伙的唱功,绝了。”“咦?他好象还不会抖水袖吧?”…… 这是看门道的内行。 看热闹的也好,看门道的也罢。“一篮花生一篮菜,各人老公各人爱”,不同欣赏层次的人在一出采茶戏中能找到各自的乐趣,这就够了。 真要溯本追源,采茶戏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后期从江西流入到钦州的。无法考证当时传入的采茶是怎样的一个模样,以我想象,那应该是小伙姑娘在山上采茶时即兴演唱的一种且歌且舞的小调。这个说法不一定对,但江西民歌旋律之优美确然无疑。如若不信,可找出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十送红军》等江西民歌哼哼,或者就知道我所言不谬了。 一些老行尊曾告诉我,采茶戏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个部分。以前,在一出正剧开演之前,是有好多采茶歌舞的,“正月茶花花又正开,姐妹双双落茶园,……”茶从正月开始,一直采到十二月,唱的欢快,听的入迷,那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也许是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使得采茶戏也加快了节奏,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进入剧情。但是,采茶小调也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下来。我怀疑演出中间增加的贺茶是采茶小调的延续,或许是采茶调的原貌也未可知。 采茶戏经过三百多年的洗礼,已打上了浓厚的钦州地方特色的印记。采茶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曲调《南音》,就是由本地民间说唱《木鱼曲》演变而来了。有一年,和朋友一起到一个村子过“岭头节”,见跳“岭头”的艺人使用《南音》,当时还以为是他们从采茶戏中剽窃而来的,谁知二者的唱腔三百年前是一家呢?采茶戏的南音,生旦净末丑都能用,而且旋律能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或庄重,或悲伤,或欢快. 采茶也和其它剧种一样,在过去旦角是男扮女装的,无它,还是封建思想男女礼防森严在作怪。我常想,一个男子,要捏着嗓子学女人咿咿呀呀的腔调,学着女人的碎步扭扭捏捏,是十分辛苦的。梅兰芳这类的名旦毕竟是异数。 听老人说,解放前,有抢旦的风俗。采茶班一到某地,都要找当地人借宿的,睡得迷迷糊糊之际,几个彪形大汉闯到花旦住的地方,扛起就走。真不知那是真旦还是假旦,如果是假旦,几个大男人抢回一个大男人又能做什么?如果是真旦,那就说明咱们这个地方的人开化还是比较早的,只是硬抢的方法有点可恶罢了。实际上,有好多花旦是心甘情愿跟意中人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唱采茶的旦角大多是年轻的姑娘,每到一个地方,不乏才貌出众的后生小伙,倘若这边一个媚眼,那边一句娇嗔,难免日久生情,干柴遇上烈火,不必去抢,就是棒打也打不开。 如果仅从娱乐性来看,一部文艺作品,假若没有个把丑角在里面恰到好处的插科打诨,那么作品就会逊色不少。金庸先生在他的全部作品里,无一例外地引入了“桃谷六仙”之类的人物,我疑心他是从采茶中借鉴的手法(嘻嘻,开个玩笑)。 采茶戏里都有丑角,而且戏份不在少数,一个好的丑角往往能带活整台戏。我见过一个丑角,一出场,亮了这么个台词:“先生出门,万事大吉,上山捉蚂蟥,落水擒跳蚤…”把一些常见的现象反着说,登时惹得满场大笑。也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另一个丑角出场,他的台词是“开书唱,习书文,听娘教导正成人,男人听教敬父母,女人听教敬夫君……”从十月怀胎开始,一直到儿女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诉说着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这类台词,语言诙谐,再加上演员滑稽的动作,是很能寓教于乐的。 一整台的采茶戏,基本上是以方言俚语来构架,间或,也会出现些文意古雅的词来,这大概是渗入了文人心血的缘故。有这么一出戏,说的是一个书生如何寒窗苦读,“日与斑竿来作伴”。这“斑竿”一词,令我想破了脑袋也不知是什么东东,后来一查书,才知是毛笔的雅称。 一位作家曾对精品艺术作了这样的概括,“精品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我以为说得好。钦州采茶戏无论能不能走向世界,要做好她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民族的艺术性上(或地方特色)狠下功夫的。而这些,仅靠几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哪里蹦来跳去是不行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渗透。抗战时,桂林汇聚了一大帮的文化名人,由于有欧阳予倩这些艺术大家的参预,桂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 本帖最后由 欧阳不修 于 2010-10-10 21:46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0-10 22:26:3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0 23:27:3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社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0-11 10:09: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好贴子----------朴实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美---------------- 如此有研究,觉得很像我们学校一个喜欢研究钦州、北部湾民俗民风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0-11 10:11:1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唉!一声叹息

以后解释我的叹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0-11 21:29: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唉!一声叹息 不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20:25:3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sly0777 于 2010-10-10 23:27 发表 社戏?!
前面两段应该是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20:26:4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原帖由 家住北部湾 于 2010-10-11 10:09 发表 好贴子----------朴实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美---------------- 如此有研究,觉得很像我们学校一个喜欢研究钦州、北部湾民俗民风的老师
陆善采?可惜英年早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0-14 14:46:3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讲普通话 做文明人

在暴力推普之下,各地语言势必遭到打压和重创。采茶传播靠的是乡土语言世代相传,在“罢黜百家,独尊虏语”的大环境下,各地方言包括钦廉白话遭矮化已成定局。最常见的的亦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行政方式介人,拒绝母语进入教室,实施非母语授课。“我是中国娃 爱说普通话”,此点就暴露出某些人,是力求在根源上杜绝割断各地语言的传承。造成文化断层,为文化强奸和文化屠杀制造条件。钦州的白话已被边缘化,那建立在白话基础之上的采茶,前途何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欧阳先生,我每每拜读先生之大作《钦州采茶戏》,字里行间我都是细细品味,慢慢赏析。先生对辞汇的驾驭和把控令我敬畏不已。笔锋之深厚我亦自愧不如。不难看出先生对钦州的方土人情,民风民俗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正因为如此,我才和先生提及钦州方言的走向问题。 语言,是文明得以传承的桥梁。如果各地的语言消殆无踪。四海之内胡普得以一统,唯它独尊,试问先生,觉得如何?对整个民族文明而言,幸乎?祸乎? 所以在拜读先生大作之后,只能一声叹息了。如此已往,采茶能不能流传落去还是个问题啊!若那天采茶绝迹,必是死于推普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9:56:2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以我的看法,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一定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历史选择了普通话,这是没办法的事.。“我是中国娃 爱说普通话”,也应该是对的,因为现在的国语是普通话了. 虽然推广普通话,但我想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不会失传的.比如壮语,原本没有文字,后来不是帮编了个壮文了吗? 之前你所说的反普游行云云,可能争的谁是正宗的问题,在学术上应该是允许的,如果涉及到政治,那就不好说了.近百年来,广州粤语努力向香港粤语选靠拢,也出现了好多的外来语,是很能令人有点看法的. 语言也好,文化也好,是不能割断其历史传承的.这样一来,可能又会提起孔子,提起文革.呵呵. 对钦州方言和古汉语的研究,至今我大约收集了1000字词.也有二十多万字了吧?你的后续部分呢?可得抓紧发上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0-14 21:52:4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现在进度已落后了。因为只能在业余时间抽空整理,冀你鸿著早日面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0-19 21:48:5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西
系 参与 好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4-11-16 03:06 , Processed in 0.125243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