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
|
在整理方言汇之前,我想了很久,都不知如何着墨。总感到很压抑,也很傍徨迷惑。可能是钦州方言太过于博大,而我又才疏学浅。无力承受这沉淀之深厚,那怕我要轻掂其间都倍感压力。若是把钦州方言比作一座被历史所遗忘湮没的大山,那我就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无力把这座大山的全貌呈于大家。但也不碍我在山脚下捡些碎石来让大家一一过目。
如果把白所著的《中国通史》作为标准,那么秦就是上古和中古的分水岭了。秦瓯战争爆发后,赵佗驱师入越,雅言才第一次进入岭南,但秦仅仅是要求书同文而已,并没有要求语同音。如此一来,就可能造成南北同文不同音,同音未必同文的现象。千百年过来,形成某些字词彼此理解会稍有偏差。南北的解议会不尽相同。这样又会陷入广府人的问题中……谁才是真正的汉语???
现在我不讨论此问题,但现实中我融会生活结合实际,发觉有些辞汇的释议,真的有商榷之处。这其实也不难理解,秦在汉中,而百越则在南方,彼此相距数千里,怎能一一相同呢?而在秦未入越之前,影响我们最大的应该是荆楚。这点我几乎可以肯定。若有不信也无妨,但请翻翻《楚词》。里面的辞汇和钦州方言吻合度之高令我咋舌。有些辞令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秦军入百越后,对南越各地语音不甚了解,南征的士兵也较难融入当地族群,因为,矛盾是赤裸裸对立的,一方是入侵者,一方是捍卫者。在此情形下,雅言即使在当时的钦州出现,也可能仅是在秦军及其政府部门之间出流通。甚少影响民间。秦政府也不曾要求语同音。如此一来,雅言就不可能大规模普及。为我们民间保留上古音调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
之后的汉继承了前秦的衣钵,并把雅言尊称为---汉邦之语……汉语.直到满人入关,这情况才有变故。〔金元调对汉语的影响远不及胡满,几乎可以忽略〕
但保留了上古辞汇,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行政机关使用以西北汉中方言为代表的雅言,来解释千里之外,楚地之南的百越语。在总体上问题不大,但在极个别辞汇上词不达意,扭曲误解确有发生。在整理钦州方言的过程中,我就深刻地体会这点。
我也想过,用井底方寸之地度普天之宽袤是否合适?用一地之言来否定今一国之语是否合适?
但后来我是这样想:这如同水珠和大海。没有人对微不足道的小水珠有所侧目,却都对大海的汹涌和宽广心生无限向往。呼呜啊!大海再广,大海再深,大海再如何狂波怒澜,大海再如何惊涛万仗,如果一滴水珠都没有的话,这世间根本就没有大海。这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雷同.由无数简单的方言才组成了博大精深,浩瀚烟海的汉语辞汇群一样。没有水珠,海将不存,没有方言,汉语何存?
因为我深知,不是因为有海才有水珠,而是因为有无数的水珠才组成海。
钦州的很多日常辞汇在汉语各类字典中往往难窥其身影,鲜见其踪迹。我不禁要问,这又是为什么?后来想想,当某种语言一旦被扣上方言的帽子后,当某些文字一旦被贴上生僻的标鉴后,无凝如同摆入棺材,离入土不远了。
自秦瓯战争至今,这两千多年来,南方一直被中原挤压统治〔北伐是唯一的例外〕。历朝历代“正音”“官话”之词在越地不绝于耳。就此可以想象,南方的语言地位如何?那怕到到后期的影视作品山歌王后……刘三姐,银幕上这个所谓的广西妹子除了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外。还唱得一典优美的普通话广西山歌。吓得我鸡皮都起了。这够竟是传承文化还是扭曲文化?
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广西的山歌还要用保定廊坊话来唱的。否则就不能上大雅之堂。就不是广西山歌了。这种电影在国内播多了,观众就误认为那些就是真正的广西山歌。如果谁再用纯正的广西方言唱广西山歌,后果如何?肯定会被人嘲笑质疑,总不忘问上一句……是不是真正广西山歌啊?呜呼!原来假的亦能真,真的亦能假。打那以后,我就知道钦州的那些上古语言为什么不能上字典了。谎言说一千次后也能成为真理。真是三人亦成虎。
现在当我每每见到方言这个词时,我有了全新的体会了。就如同全国人民都认为刘三姐的山歌是普通话一样。我们却知道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基于此点,我常常暗勉自已,定要追秉真理,辟除错伪。探究根源,力求真义
一滴水珠决定向大海的挑战。
========================
孥. 音nong.在钦州话里,泛指儿童。口语中经常听到,孥子,孥儿〔小孩〕。阿孥
〔对家中年幼儿童的呢称〕。不难看出,孥,指的仅仅是儿童。但是在各种汉语字典当中的解释呢?除了儿童外,还指妻妾。但孥的本义真含有妻妾吗?
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赠张潜道》.在秦观的作品里,很明显见到,妻和孥是分开表达的。二者并未混为一谈。如果孥真的指妻和儿的话,那秦观在此处岂不是重叠雷同,犯了严重的错误?好,当秦观没水平,抛开不谈。再看看兰陵笑笑生的鸿篇巨作。在第一回第三段第二句中有描述,……性命不保,妻孥难顾……。看来没水平的不止秦观一人,连兰陵笑笑生也一样不中用啊!但几乎在所有的汉语字典中,孥皆指妻儿。唯独在钦州话中,孥,仅指儿童。到此,孰是孰非我不敢妄断,但请自量吧!
捩。 音lie.在钦州方言中,1]意为开一小缝。劏鸡时,先用刀抹其颈,这动作在新立话中称为捩鸡颈或捩鸡。劏猪佬欲清理猪内脏时,先在猪肚子外面捩开一条口子,这动作称为捩猪肚。从旁穴中取一人,捩其颈,饮其血而抛其尸。-----《述异记》.此处捩解释为折断。我个人认为不妥。应该是开一小缝,用嘴吸吮其血,若真是折断,身首异处,又将如何吸吮?2]引伸为缝。屋顶有条捩,经常漏水落来〔天花板有缝,常常漏水下来〕。捩眼。〔把眼睐咪起来,形成一小缝〕。例,四座各低面,不敢捩眼窥-----《寄崔二十七立之》。“捩眼窥”〔窥的定义: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但在字典中捩的解释为左右顾盼,环视。与窥相佐的应是捩,若捩解释为看或视。那窥在此将使用不当。因此,我对字典的释义也有所保留。
掅. 音cing.在钦州话中意为提吊。如,掅水〔通指把水井的水吊上来〕。又,农民为了防潮,-做个小滑轮把谷米吊上楼上存放。这个动作俗称掅谷上楼。字典中对掅的解释为抓住。哦呼!我承认我被雷倒了。我也承认咱没文化。但我想了三天了,都弄不明白抓住和吊提有何关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搣. 音nren.意为用指甲指尖去掐入或折断。在钦州方言中常说的搣人就是用指甲掐人。搣茶叶就是摘茶叶。用指甲或指尖折茶叶。又,搣通菜,搣豆角。再看看字典对“搣”的释义吧!搣:用手拔。摩。我如果没有会错意的话,按字典的意思,用手拨一拨茶叶,那些茶叶就会纷纷折断〔茶民们都会黄药师的落英神掌?〕。用手拨一拨豆角,豆角就会折成好几段。再有,用手摸一摸他人就可令他人皮破血流〔这也许是化骨绵掌的第一层吧〕。
这回终于认识到,普通话的广西山歌原来也有如此大的威力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