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
|
继政府在08年采用“饮鸩止渴”的救市法,导致社会流动性空前泛滥,楼市剧烈回暖;至09年12月楼市高点开始的历时1年多的严调,终于在2011年3月底修成正果。
事实上,此轮严调从09年12月就已经开始了。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房地产多年来第一次不再被当作支柱产业来描述,并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至此,“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就一直未曾动摇。
2010年1月7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抑制过热发展的楼市,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十一条措施,改变了由08年开始相对宽松的政策,转变为紧缩型政策,最重要体现在首付比例提高和信贷收紧。在政策上,可谓“救市”和“压市”的分水岭。
基于楼市在2010年一季度的迅猛表现,尤其是部分城市再次出现过热局面,2010年4月17日推出了比较严厉的“国十条”,规定二套房贷既认房又认贷,在当时被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以至于第二季度的部分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滑,但随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和流动性依然充裕的社会现状,楼市在8月份开始阶段性回暖,涨价再次成为楼市热点。
基于大陆宏观经济基本面,逐渐走出全球性金融危机阴影,GDP再次出现大幅回升,中央认为已经走出经济周期,并提前预防流动性泛滥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2010年9月29日,“9.29新政”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此次明确提出严格打压投资购房,但强烈的通胀预期使得财政风险转移和投机需求再次发力,使得市场再次失控,以至于温总在公开场合表态,在他的任期内将努力使房价回到合理范围。
政治表演艺术家,以政治前途做筹码的豪赌,终于唤来2011年1月27日的第4次严调,即“国八条”,限购政策进一步升级,各大省会城市以及房产过热城市都被纳入限购范围。另一方面信贷进一步紧缩,首次置业首付不少于30%,优惠利率取消,二套房首付六成,有些银行将二套房利率提高到1.2倍。至此,限贷、限购、限外这“三限”,成为扼杀楼市向上的杀手锏。
一年多来,政策叠加,三起四落,名副其实:
2011 年3月,18 个重点城市成交量出现下滑,3 月平均降幅为18%,多达14 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其中杭州、成都等5 个城市降幅超过50%,北京、南京降幅在40%-50%之间。(上述统计口径主要为限购城市的限购区域)
再以成都为例,1季度成都主城区一手房共成交726.69万平方米,相比2010年四季度951万平方米的成交量,环比下跌了23.61%。而成都主城区3月度备案成交创近5年新低,仅为08年512地震当月的成交量54%。是近4年平均成交量25%,即19万平米商品住宅。
以上限购城市的限购区域,出现成交量大幅下滑是对调控的积极回应。
但至此调控周年庆的时候,楼市还呈现出另一特征,那就是政策不同的区域之间,楼市冷热大相径庭:虽然成都3月成交商品住宅也出现下滑,但同比仅下滑11%,与主城区同比71%的下滑幅度相比,还是可圈可点。而同隶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和郊县楼市如此大差距的原因就在于限购和非限购。
几句话总结:3月份成交量下滑是“价稳量跌”向“价跌量升”的必经阶段,限购区域在未来必然出现价格松动;其次,笔者仍然看好非限购区域,原因在于承接了限购区域的购买力(尤其是首置和首改消费),并处于价格洼地。随着季节性热销期的到来,供应量阶段性的爆发,仍然会出现“苗条的小阳春”。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一年多来的楼市处于严调期,能够支撑楼市前行的绝大部分是刚需,既然去年有这么多刚需,而支撑刚需的基础性因素不会在短期改变,那就不能对未来的市场太过于悲观,最坏的年份比如2010年也不过而而嘛!尤其是流动性紧缩不能立竿见影的当下。对于这个畸形市场更要分清界限,区别对待。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