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发现疑似发病金鲳鱼流入市场的情况,部分群众存在担心,这批金鲳鱼会不会流上百姓餐桌?
针对近期市民热议的在钦州港一带不少养殖的金鲳鱼出现发病死亡被低价销往各处的情况,钦北区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在辖区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冷冻冷藏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钦北区市场监管局以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环节冷库为重点场所,对辖区内食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水产冷库、商场超市和规模以上餐饮门店进行了滚动式拉网检查,检查经营单位进货查验、索证索票、温控监测、质量追溯等制度执行情况,全面排查来源不明、感官病态糜烂的水产品(金鲳鱼)食品,共检查农贸市场23家,生产企业1家,冷库16家、超市5家、餐饮店20家。对1家冷库和1 家超市进行了监督抽检,检测采样2个,检测结果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此次风险排查过程中,暂未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和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金鲳鱼)食品。
海水小瓜虫学名叫刺激隐核虫,在海水鱼养殖生产中,每年的4月~10月感染养殖鱼类最为频繁,会给渔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一般来说,当海水养殖水体有机质丰富,而水体溶氧不足时,特别是在连续低气压阴雨天,溶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鱼体极易感染上小瓜虫病。 小瓜虫主要侵害金鲳鱼的皮肤和鳃部。当金鲳鱼被感染小瓜虫后,会出现如下症状:食欲不振(减料),粘液增多(特别是鳃部),狂游,体表散布针状的小白点(俗称的白点虫病),鱼体逐渐消瘦,体色也从黄色光滑的表皮转变成灰黑白色粗糙的表皮。最后鱼因为鳃部粘液大多,阻止呼吸作用而导致缺氧死亡,又或者由于感染导致鱼体创伤,继而感染细菌,诱发烂身、出血等细菌性疾病而死亡。 据了解,小瓜虫病在金鲳鱼养殖中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几乎出现在所有养殖金鲳鱼的地域中。一般情况下,只要海水温度超过25℃,金鲳鱼就很容易感染。不过,这种虫子同样也很依赖于海水,在金鲳鱼出水死亡后,小瓜虫也会随之死亡。带病的金鲳鱼如果在高温加热、煮熟煮透的这个前提下,对人体没有伤害,请广大的市民朋友们不要造成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