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钦州白话大家倾 于 2020-9-21 17:44 编辑
Hi,大家好!昨天的老街定向比赛搞得热火朝天,老街终于可以重新焕发魅力,为市民所关注,身为钦州人真心感到高兴。在定向大赛的地图上,欣然发现“平南古渡”已经被列为了其中一个打卡点,所以就详细地研究下她的历史,和大家分享。
平南古渡又称钦江渡。“平南”取“安南宾服、华夷清谧”之意,即希望安南(今越南)臣服于中国、中外关系友好。
平南古渡分为东渡和西渡两个码头。根据旧志中的记载和地图,东渡码头的位置在天后宫(现中山路69-1号)前,钓石下游,即现在的住房保障中心对出。东渡码头的原址现在已建成河堤,遗迹无存。西渡码头则位于水东大路街,现在仍存一段石阶残迹。 (清道光《钦州志》钦州城图)
(民国《钦县志》钦州城图)
(2006年大路街西渡码头遗迹图)
(今大路街西渡码头遗迹)
平南古渡开设的具体时间不详,推测在嘉靖十九年至万历二十年(1540至1592年)间。目前能找到关于平南古渡最早的记载是,万历二十二年(1592),知州董廷钦在渡口处建浮桥供民众过河,同时取消了船渡服务。后来,浮桥被水冲毁。明朝崇祯初年(1611年左右),知州杨为桢重新在渡口开设船渡服务,并招募船夫撑驾,费用由官府支付。
转眼过了七十多年,改朝换代,到了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州马世䘵重新整修平南古渡,并沿用由官府支付船夫费用的作法,将平南渡作为官渡使用。不过可能是因为旧时政府财力有限,平南古渡的运营维护费用在此之后屡屡成为各任州官需要解决的问题。道光三年(1823),吏目朱轩捐出自己的工资,用于改造渡船,还在鱼寮街内建造了四间客铺(即旅社)用作出租,以租金来补贴渡夫的费用,不向乘客收费,并于两岸竖石碑,碑上刻“義渡不取錢”五个大字,因此平南渡也被称为“平南义渡”。道光十九年(1839),学政杜以宽捐资翻新渡船,但一首渡船已无法满足当时民众出行的需要,船经常满载,时有危险发生。所以,四年后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州黄定宜、学政曾钊等州官捐出自己的工资作为倡议,号召乡民集资,用所筹资金增购渡船一艘,并购置农田,以田租作为船渡运营经费。事成之后,在渡口立石碑,刻《平南渡记》,详细记载了集资购船置田的经过,文中钦州人民同舟共济、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让人十分动容。今天,石碑已荡然无存,但我们仍可以在各代的《钦州志》中看到这篇《平南渡记》 (附正文后)。
到了近现代,平南古渡仍发挥着她的作用。在民国时期,平南渡继续作为义渡使用,运营经费由地方基金处供给。解放初期,曾以竹排浮桥代替渡船,今天仍有不少老钦州记得当年过浮桥来往钦江两岸的情景。后来,又改回了渡船服务。1973年7月,钦江两岸开始兴建河堤,工程于1975年春竣工,推测平南古渡的东渡码头应该是在这一时期被改造成了河堤。但据市民回忆,河堤建成后预留了一个通道,市民仍可以从中山路穿过河堤前往平南古渡码头乘船,一直到21世纪初仍有渡船服务。 渡船服务什么时候结束的,目前未掌握具体资料,欢迎了解情况的朋友提供。
(1963年钦州城区图,摘自《图说老钦州》)
(20世纪50年代的平南古渡浮桥,摘自《图说老钦州》)
(50年代的平南古渡码头,摘自《图说老钦州》)
平南古渡边上的牌坊古已有之,但最早建造的时间不详。目前唯一能找到的记载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州朱楏主持在古渡旁重建石牌坊。牌坊高一丈七尺(约5.44米),牌坊正中镌刻“平南古渡”四个大字,两旁则分别刻有“山明海淨”“鏡清砥平”四字。这块牌坊在钦江边屹立了一百四十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据市民回忆,当时牌坊被直接推倒落入江中。现在,它或许仍在钦江底沉睡着。不知有没有人潜水下去寻找过。
(清道光《钦州志》中的平南古渡牌坊示意图)
2020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建了平南古渡东渡码头及牌坊。或许是出于现有地形条件及综合开发考虑,重建位置位于一马路与中山路交界处,在原址以北约150米。而牌坊则按清道光《钦州志》中的记载,刻上了“平南古渡”及两旁的“山明海淨”“鏡清砥平”十二个大字。五十多年后,平南古渡和牌坊又重新屹立在钦江边,继续诉说着她们四百多年的沧桑故事。
(现平南古渡牌坊图)
(现平南古渡码头,图片来源:七月de风)
平南古渡的故事就说到这,如果大家有关于平南古渡和牌坊的回忆或者图片,欢迎分享哦!
附: 《平南渡记》,清道光年间钦州学正曾钊作于1843年 《平南渡記》 欽江環州東南,有津渡四,曰中屯,曰鴻飛,曰平南,曰把水。獨平南在天涯亭東為大渡,鄉人歸市,商旅迎賓,步恒滿焉。舊設浮橋往來者,國初知州楊公為楨,始改舟渡。康熙間馬公世祿重修之,皆用官錢,月給舟子稍食,歲久事廢。道光三年,州少尹朱公軒捐廉俸復之,且置屋四所,取租入以充經費。然人眾舟孤,載恒滅舷,擠溺可患,於是議增一舟於平南者,則又捐廉俸二十金為州人倡。逾數年,瓊南杜公以寬來任學正,亦捐錢二十緡為倡。久之經費不就,杜公滿任去,而朱公所置舟已朽,杜公則出所捐錢新之,道光十九年事也。然既為大渡,而增舟之議,又不能成,當夏潦時,至釣石激水,如箭離勁弦,輕舟猶危,而況人眾?且杜公捐錢,僅供新舟費,是豈可常哉?道光二十秋,余承乏將期月,歲稔士和,乃又謀於黃公定宜,各捐錢二十緡以為倡。夫心知渡者,擠溺之危,而不設法以拯,非仁也;前人善作其始,而吾輩不善成其終,非義也。不數月,州人士商皆踴躍,應捐得錢壹千零七十文。用二十緡增一舟,用九百三十緡買田,歲入租穀六百斗,議以五百斗為舟子稍食,其餘積存之,為燂洗小修諸費,舉公正紳士,典其出入,歲終榜天涯亭上,俾共知而不疑焉。余既喜前人謀之歷二十年而得成,又冀後人守之永久而不廢也,故刻石記之。是舉也,總理職員郭歧,分理生員郭成,職員李鴻光,布衣潘源輔、潘從龍、祁信傑等,皆任勞有終始,例得勒石。
参考资料: 明嘉靖《钦州志》 明崇祯《廉州府志》 清康熙《钦州志》 清雍正《钦州志》 清道光《钦州志》 民国《钦县志》 2000年版《钦州市志》 《图说老钦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