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 
|
沈字石(我的十大藏石之一)
申弓
我对石头,一直怀有敬畏之心,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石头,总要去瞄一下,除了开眼界,遇上了也拾一块把。比较系统的喜欢是大前年,即2017年10月开始,结交了几位石友,在奇怪石村及花鸟市场,他们的藏石十分丰富,而且品位十分高雅,每一方都令我赞叹不已。于是手痒了起来,也开始走上了寻石之路。为了找石头,我曾跑了柳州、田东、合浦、北海、灵山、防城、湛江等地,想不到的是,我的夫人也被我的行动感染上了,每一处都陪着我出发,虽然过程艰辛,却也乐在其中。要是能拾到或淘到一方满意的石头,那种欢悦则是无以伦比的。
几年下来,我的书房堆积了许多的石头,已将原来的藏书推向了边缘。当然,这些石头都是在翻检之时,曾在脑海里划过了一闪的灵光,却大多是无什么价值的。这些天回头慢慢细琢,从中精选出十方比较有特色,自己也较为满意的,号称《十大藏石》吧,即将逐方向朋友们介绍。
与我有缘的沈字石
第一方:沈字石。
奇石有多种,有的以花纹取胜,有的以形状突出,有的以数字见长,有的以文字为尊。我这方沈字石便属于文字石一类,来源是合浦的一位石贩,说是南流江石。这南流江石的名气虽然比不上长江石、黄河石、乌江石、大化石、红水河石等,但它的石质也十分坚硬,值得收藏。更重要的是石头里的文字,那是渗在石头里面的石英露出来形成的,自然也是一种大自然的赐予与造化。说起来这石的获得也极有意思,合浦东石贩先是给我发来图片,说这石的图案挺有意思,因为上面有条小飞鱼,是个动物石,问我要不要。我审视了图片,发现它的背面是一个沈字,但我不开古,只说要,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100元,我二话没说便给他微信转了过去。收到钱,立马给我快递。然后在聊天中问我,为什么这样果断?我说因为合适我。再问,我只好说因为上面一个沈字。他这才一拍大腿说,我真是瞎了眼了就只看到背面的小鱼!要看出来,起码要你一千!我逗趣说,一千?现在你就是给我一万我也不会让你!
沈字石的背面是一条鱼
这么说,明白了吧,我姓沈,遇上了带有沈字的石,你说我能不出高价吗?可不想仅100元获得了,行话说的捡漏,算是遇上了。这也是比价,你要是存心去找,那是踏破铁鞋也难以找到的,可得来就只花100元!
与某石头的相遇,也是缘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期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逐步定向现代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古今一切利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就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文化现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其实一块石头的形成,不是说你想他怎么样就怎么样,尤其是天然奇石,那得经过亿万年的流变,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的精华,还要经过时间的磨砺,岁月的雕琢。也就是说,我所拥有这块沈字石,肯定不会是短时间里所能形成的,与它的相遇,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颜真卿写的沈字
先看看它的写法,明显地是个行草,我特意从网上找了十家书法大家好写的沈字对照,觉得这个字十分特别特色。附十大名家的沈字书法:从字体字形看,这个沈字,与王宠的沈字明显相似,兼有敬世江及王铎的特点,融合而成,当然是王宠的笔法为主,姑且认作是王宠的手书吧。这王宠,在历代书法中是挺有名的,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邑诸生,贡入太学。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毛泽东写的沈字
王羲之写的沈字
《石经毛诗》里的沈字
欧阳询写的沈字
马王堆帛书中的沈字
吴昌硕写的沈字
王宠写的沈字
敬世江写的沈字
王铎写的沈字
回头得说一说我们这个沈,在历史上可算是有大来头呢。
先是说出处,说起来老祖宗也是一代王族了,说不定我们的身上还沾有点点的王统血性。出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
沈氏图腾
据说周文王曾有100个儿子,我们的始祖居然排第十,而且裔孙在周成王期间还辅国有功,一直位列公侯,在老《百家姓》中排第14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再看我们沈族的历史,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接下来说说沈族的繁衍播迁。先看世代吊线图:
沈氏溯源吊线图
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入周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敬贤礼士数十年,国不被兵;迂生楫袭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晋栾书来侵,获沈子楫从晋;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乃助楚及诸侯之师救之,吴攻之,溃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诸侯于召陵,沈子嘉不会。沈国灭。夏,晋使蔡公孙姓灭之,秋,楚以沈故围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为左司马征吴,春秋传称其忠壮,封叶公,尹戊生诸梁;诸梁字子高,袭叶公,戍申城时,孔子游学至,拜晤叶公(前 489);诸梁平白公胜之乱,任左司马兼楚令尹,位兼将相,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归叶,约前473年,老于叶。其裔有以叶为姓者,故云沈叶一家。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为楚令尹;文生随,为楚内史参军,平民乱封吴兴侯;随生永中,为左司马;永中生犹行,为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为齐大夫;安仁生同,为齐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为汉司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时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为齐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寿春,生二子盛达;达字伯弘,骠骑将军;达生乾,字仲元,为尚书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阳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为河南太守;昴生奋,字仲异御史中丞;奋生恪,字仲悌,将作大匠;恪生谦,字文恭,封尚书关内侯;谦生靖,字文光,济阴太守,避王莽之乱隐于桐柏山,三子勋戎台;戎,字威卿,以说降剧贼尹良封海内侯辞不就,避居会稽乌程,卒后追封述善侯,生四子丰懿齐恭;丰字圣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黄就之瑞,生四子浒仲高景;浒为妄平王相;浒生鸾,字建元,卅举茂才,为别驾从事;鸾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仪,字仲则,汉末徵辟不起;仪生显,字元礼,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远侯,以才智显于吴;显生矫,字伯仲;矫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镇东将军;陵生延,字思长,为桓德安西将军,颖川太守;延生贺,字子宁,中郎参军,圉表真于寿阳,勇冠一时;贺生警,字世明,为京口参军;警生穆夫,为会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东晋安皇帝义熙十二年秋随太尉列裕督军,发建康伐秦,裕谴公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后以攻,晋征虏将军封汉寿伯,武康县志有传详;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时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时胎,以地当要卫,积财谷储石矢为守城之备,见武康县志;璞生约,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宁始中才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书,高祖时任中书令,约历士三代博物多识,武兴府署属公旧宅,故称吴兴地,国史方志均有传记,今各支皆多分派于此,吾派其大宗也。约生旋,字士规,八岁能文,十五举茂才,擢为大学博士,迁南康内史;旋生次子字仲师,累迁尚书,史书陈书有传;众生纯,宝谟阁待制;纯生遽,遽生处俭,处俭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圣初徵为相国,旋因谱武辞归;亮生长子伟,为涪川令,后追封太师;伟生恒,追封太傅;恒生介福,追封太傅;长子易直学士,女为唐睿宗皇后,德宗即位诏封三代,赠其家官爵赐之官诰凡一百二十轴皆饰以锦翠,时以为荣;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号义伦;晦生彦金,知卒章事;彦金生清,大历中为婺州刺史,领兵逐逆党,力战而死赠卫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说,为副团练;说生芳,芳生续,字道坦,登进士,除临海令,因父殁于难以大理寺丞致政,赠赐光禄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赠太宁郡太夫人,生景术,为尚书左仆射,景术生延年,登进士,为荆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进,进生操;操字节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贤良方正直言进谏,除监察御史,纠劾权贵,为时所重,卒赠荣禄大夫郇国公;操生长子绅,字子书号心齐,登宋仁宗宝元六年吕秦榜进士,知淳安,除监察御史,历官待读太常寺卿,敷文阁学士,赐金紫金鱼光禄大夫,晋爵开国男,食三百户,赐第凤仪桥,卒赠少师,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讳未诨,续梅尚书女,生三子伶备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学能文著述百部,隐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吴兴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
沈氏图腾
最后说说沈氏的历史名人。
季载:西周初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建立了沈子国,子孙以地为氏。但他并没有做沈子国首领,因为当时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发现聃季载行为端正,谋略超群,足以授以重任,就任命他为周朝的司空。主管农业及水利工程等大事。由于他办事认真,善动脑筋处理各种难事,因此取得了很在的政绩,使周朝的农业水利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季载本人也赢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敬佩 。
沈 郢:东周时人,是聃季载的后代。品德高尚,谋略超人。当时沈子国已经灭亡。秦王每每听到传闻,都说他有济世之才。秦王国想使秦国强盛,当天下霸主,至处收拢人才。于是秦王就请他到秦国去当宰相。但他坚辞不就,不愿与虎狼之国的秦有来往。便在自己的家乡颍河(泉河当时称颍河)之滨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沈亭”,常在此钓鱼游息,自得其乐,直到幕年。他高洁的品格很受后世之人敬仰。
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佺期:唐代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 括(约1031年——1097年),北宋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梦溪笔谈》。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它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李约瑟评价沈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像
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通番,进行海外贸易活动。最终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
沈 度(1357——1434),明书法家。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字民则,号自乐。善篆、隶、真、行、八分书,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最为明成祖所赏。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号大小学士。
沈 周(1427 ——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属今江苏吴县)人。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著有《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沈 和:戏曲作家,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世惠(1652--1750)字泽远,湖南武冈人,一生用了三十九年巡游天下酒坊,拜师学艺,著有《世间美酒》、《沈氏白酒论》、《健康与美酒》等,晚年定居中国酒城泸州,承祖业创办了中国泸州沈酒坊。他要求徒弟及子孙定要传承沈氏祖训,在白酒酿制中做到“酿酒传诚,粮心老窖”,即坚持诚实、诚恳、诚信的“三诚”原则,用上等的粮食来酿世间美酒,“老窖”专指白酒。清代康熙皇帝称其为:酿酒大仙。世人誉称他为:一代中华国际酿酒大师。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诗论家。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苏州)人。著有《说诗晬语》、《沈归愚诗全集》等。
沈葆桢(1820——1879),清末大臣。福建侯官(属今福州)人。原名振宗,字幼丹。林则徐女婿。道光进士。初任监察御史,1861年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捕杀幼天王洪天贵福,1866年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与李鸿章同为筹建海军的主持者。有《沈文肃公政书》。
沈雁冰像
沈雁冰(1896.7.4 ——1981.3.27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著名革命文学家。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沈钧儒(1875——1963),字衡山,生于浙江省嘉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沈 醉(1914——1996),字叔逸。国民党陆军中将,长期服务于国民党军统局,深得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信任。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28岁)、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1949年12月9日被卢汉(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扣押,参加云南起义,后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特务。1960年11月28日被人民政府特赦(第二批特赦人员),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被中央有关部门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1981年11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解放前夕军统在云南的活动》、《抗战前军统特务在上海的罪恶活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美合作所内幕》等九篇文章,登载在《文史资料》上、《爱国将领卢汉》(《新华文摘》1988年第5期)和《我这三十年》等多部作品。
沈 湘(1921——1993),男高音歌唱家,天津市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学生多人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成为歌唱家,如郭淑珍、李晋玮、杨彼得、梁宁、迪里拜尔、殷秀梅、刘跃等。
还活着的沈鹏
沈 鹏: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等职。这些先人,都曾为国家民族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我去年到浙江湖州沈家的祖地竹墩村瞻仰,在村乡贤馆里拜谒过了,还有许多,囿于篇幅,就不一一记述了。
这虽然是沈氏家族的历史,寻根溯源,而且透过小家族的历史,可以窥见汉民族的历史足迹,并可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佐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5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
请关注申弓微小说
|
-
640.webp (1).jpg
(64.38 KB, 下载次数: 5)
-
640.jpg
(10.57 KB, 下载次数: 4)
-
640.webp (2).jpg
(16.12 KB, 下载次数: 4)
-
640.webp (3).jpg
(18.67 KB, 下载次数: 3)
-
640.webp (4).jpg
(12.94 KB, 下载次数: 4)
-
640.webp (5).jpg
(12.89 KB, 下载次数: 5)
-
640.webp (6).jpg
(11.25 KB, 下载次数: 5)
-
640.webp (7).jpg
(11.04 KB, 下载次数: 4)
-
640.webp (8).jpg
(14.49 KB, 下载次数: 3)
-
640.webp (9).jpg
(11.92 KB, 下载次数: 3)
-
640.webp (10).jpg
(21.67 KB, 下载次数: 4)
-
640.webp (11).jpg
(31.92 KB, 下载次数: 5)
-
640.webp (12).jpg
(83.25 KB, 下载次数: 2)
-
640.webp (13).jpg
(13.61 KB, 下载次数: 2)
-
640.webp (14).jpg
(43 KB, 下载次数: 4)
-
640.webp.jpg
(49.23 KB, 下载次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