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边缘型人格是咨询师最难处理的来访类型之一。心理咨询师经受专业的训练,在稳定和严格的咨询设置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冲击和挑战、测探之下,保持稳定;而这段治疗性的关系,能够最大化地帮助BPD获得疗愈和成长。
“我是一个没有皮肤的人” | 痛苦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简单心理/文
“就像一个全身百分之八九十的重度烧伤患者,没有皮肤,轻轻一碰,就会触发如海啸般的疼痛。”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彷佛没有皮肤的保护,他们血肉淋淋行走在人世间,他们渴望着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可是周围人的爱与关照似乎又像灼热的阳光,使他们刚被灼烧的泛着殷红肉变得更加疼痛。即便这样,“请不要离开我”,“被抛弃的感觉就是:死去。是真的,那感觉就好像我在死去。”(来自边缘型人格患者Celia Finkelstein)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似乎很渴求和你交往,但在一起的时候却不断被他的敏感折磨。沟通是无效的,无论多么心平气和地谈论,到最后都会变得失控,歇斯底里。然而,他没办法承受你的离开,他甚至拼尽全力将你挽留。他可以去嘶喊,可以去自残,可以自杀。只要,你别走。 你困惑了,为什么他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折磨你、折磨自己呢? 因为,他也没有其他办法。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而,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表现出显著冲动的心理行为模式(DSM-5)。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而且是稳定的不稳定。 不稳定
边缘型人格的人对于环境的变化是及其敏感的。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临时的分离或者是计划的突然更改,情绪上将发生不可承载的压力。当生活中发生可喜可贺的事情,又极端地把情景理想化,达到另一个情绪维度的极端。这种情绪的变化在一天甚至是一个小时中都有可能发生,并且是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发生。
由于对于情绪的不可控制,边缘型人格的人在人际互动以及亲密关系中往往无法或很困难与他人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关系。
当对方对他照料有加时,他会将照料者或者情侣理想化。然而当他发现对方不能随叫随到时,他就会开始质疑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会变得十分敏感多疑,极端地贬低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两极的认知使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破裂。紧张破裂又会进一步给边缘型人格患者带来压力,做出更不利于关系的举动。
“得知之前的男朋友交了新女友,我能感觉到他现在很快乐很轻松,想到他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没能带给他这样开心的体验,想到我曾经那么歇斯底里的对他恶语相向,我很遗憾很难过。” ——来自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边缘型人格的自尊水平和对自我的认知,完全取决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且经常会陷入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自我贬低(devaluation)的极端。
与伴侣在一起时,对自我的评价很正常,甚至过于正性:“世界安好,我是最幸福的人。”一旦与亲密的人分离,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我厌恶,身也空了,心也凉了,自尊碎的连渣都不剩了,简直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留在这世上的必要。
极度害怕被抛弃
上述各种不稳定的根源,是边缘型人格的人对于被抛弃的强烈恐惧。被他人抛弃,对于边缘性人格的人来说,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也是最无法接受的。他们可能会努力逃避真实或者想象中的被抛弃,「你只要不离开我,要我怎么做都行」是典型的边缘型人格特征。
冲动易怒
但神奇的是,边缘型人格那种独特的、极端的「人格美感」甚至会吸引很多人接近他们。他们随时散发着一股迷人却有点危险的气息,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有魅力的。在「正常」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比常人更加阳光有活力、善良亲切。电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都带有边缘型人格的特质(参考自杀小队中的The Joker & Harley Quinn)。
同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边缘型」特质,这些特质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边缘型特征水平上偏高,例如「有冲劲」、在社交中可以快速吸引他人并建立关系的能力,也许会在生活中帮助到我们。并且,存在一些类似「敢爱敢恨」和「放纵不羁」的边缘型特质可能会令一个人显得更可爱,更真实。毕竟,「真性情」是最吸引人的。
也许看完以上特征你会想到:“啊,我有一朋友就是这样的!”或是默默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但仅凭几个特征就诊断一个人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极端的行为和压迫性情绪往往严重到已经开始影响社会功能,让他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而且,精神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并非单纯只有「患病」或「健康」的两极状态。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与诊断标准相似的特征,但千万不要中了「医学生综合征」的招,看完一篇科普类文章就得一种病。
所以,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不要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能有上述的特质的十分之一,就拍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上去。
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虽然基因与脑区异常都是边缘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但他们并非生来如此。早年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幼年的创伤经验
被父母家暴、被家属或陌生人性侵都是典型的逆境经历(adverse experience),是很多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在幼年的性虐待经历与之后发展成边缘型人格的可能性有很强的正相关。
不安全依恋
多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经历过与家人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在本应该与父母建立依恋的阶段,他们体验到的是孤独和被忽视,这让他们对于「被抛弃」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因此在成年之后,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为了避免再次经历孤独和被抛弃。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成年后交往的几任男友,包括街头混混、有妇之夫等等,都像父亲一样,不能给她真正的爱。男友们虐待她,背叛她,抛弃她,让她失落失望。她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段亲密关系能为她带来安全感,却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童年来自父亲的拒绝和远离。
我身边有边缘型人格的人,该怎么办?
对于那些不得不与边缘型人格接触的人来说,他们让人很头疼,也很令人心疼。
在《不再如履薄冰:如果关心的人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你要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一书中,作者Randi Kreger提供了一些实际的建议。
拿回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帮助他们的前提。对于亲密关系的过度卷入(over-involved)会使双方都陷入僵局。在生活中,包括咨询关系中,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总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挑战并试图突破你的边界,因为他们习惯于和别人黏在一起,并且是操控人的一把好手。
例如, “我现在就要见你,不然我就绝食了。” 面对他们的威胁或诱惑,坚持自己的边界是很重要的。你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向他们传递:虽然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我抛弃了你。 停止相互责怪 边缘型人格会有强烈的对于性格的自责(characterological self-blame),与一般的自责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责备不是「我这件事做错了」,而是「我就是个错误」(生而为人,对不起)。他们的性格自责已经是很难纠正的信念,所以请不要责怪他们,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希望更快变好。
提供稳定感
在边缘型人格的人内心,其实是很渴求一段稳定的关系的。幼年的创伤经历使他们没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互动图式,因此在成年后,虽然很渴望稳定感,却并不知道要怎样去做。一个愿意陪伴、能够和他一起去探索和面对他的“不稳定”、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讲道理的)“测探”、懂得保护自己的边界(会对他说不),同时又并不抛弃离开他的人,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而更重要的是,是建议他们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相比日常的朋友关系,心理咨询师经受专业的训练,在稳定和严格的咨询设置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冲击和挑战、测探之下,保持稳定;而这段治疗性的关系,能够最大化地帮助BPD获得疗愈和成长。
心理咨询师该怎么治愈他
由于心理咨询师职业的特殊性,有更大的概率遇见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 心理学家Marsha Linehan这样形容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像一个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的一个触碰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
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修复受伤的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