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个生活片段:“会因为一颗橘子幸福得流泪 ”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22: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很好的。


21个低欲望生活片段:“会因为一颗橘子幸福得流泪 ”简单心理/文
前天,我们发出了一个征集:我的“低欲望”生活,想跟大家聊聊“低欲望”这个流行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究竟是怎么样的,会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不少“低欲望资深践行者”分享了他们的心得,我们也由此获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低欲望生活指南” 低欲望不是什么都不买,而是学会放弃一些“虚荣心消费”,在能真正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项目上,认真花钱。
尊重自己的欲望,是“低欲”的前提。对于刚刚想尝试“低欲生活”的人,学会给自己的欲望一些弹性(比如允许自己偶尔“乱花钱”),也是很重要的。
他人对你生活方式的质疑,是低欲需要克服的一道难关,也是它的美妙之处:当分清什么是“自己想要”,什么是别人觉得你“应该想要”,就会体验到难以言说的自由。
很多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了开阔的生活空间、清爽的人际关系和重要的朋友,以及关于“我究竟是谁”的深度思考。 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东西很少,但每一件都让我开心”
@包一开始还是会买买买,后来接触了极简主义,开始极简生活:基本不购买刚需以外的产品,行李很少,去哪儿都很方便;基本不会参加购物节和减满,按季度断舍离,衣柜里所有的衣物品类加起来不超过五十件,每天早上十分钟就能收拾好出门上班,没有配饰啥的,只有一块电子手表运动的时候看心率;断舍离后的东西能捐就就捐能送就送,能买二手就会买二手,也不排斥好朋友给自己用过的小家电什么的,扔掉一件衣服才会买一件新衣服,空瓶了才会买新的护肤品啥的。 但是其实真的就是,不是排斥欲望,如果有刚需还是会花钱,会给能承受的范围内的最高预算,也不会失去对生活的坚持,好像只是真的觉得自己对刚需以外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渴望…… 但是确实是,没什么很激进的欲望,买不买都是思考过的,社交也随缘,工作做到问心无愧的状态就好了,不太有功利心吧。 暂时没发现什么困难的地方,因为选择这样的方式,不是因为自己很拮据,996搬砖工,薪水还行,会这样选择是因为觉得这样自己会快乐,也有更有仪式感,所以不觉得困难。唯一有点困惑和小气愤,可能是因为,我是女孩子,身边就总会有些声音出现,告诉我我需要对自己好点,对自己改造一下,不要看起来这么朴素啥的和学生气啥的,偶尔会感到困惑吧,气愤是因为感觉标签定义下,还是希望女性华丽一些才正常和有吸引力,就觉得这样挺无趣的。 @lur提到的四个低欲望我全中……加一个,家装低欲望 能去掉的都去掉,比如吊顶、石膏线,灯装的是轨道灯,方便调节。卧室没有主灯只有床头灯。窗台一不小心被装修队安上了带花边的,直接让他们切掉。踢脚线也是最简单的最小尺寸直板,没有门槛石,地板材质过渡线选了最细的钢条。家具都没着急买,后来趁公司内卖会,选了各种有小瑕疵的,巨便宜。 一个学建筑的朋友去我家后问:你真的是学设计的吗?因为简直看不到什么。我觉得这种不断做减法的设计才是我的目标。家只是一个容器,一个舞台,无需喧宾夺主。更何况无法避免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背景当然越简洁越百搭。 还有婚礼低欲望,砍掉各种俗套的环节和装饰,在我重视的体验环境不惜代价,并不是别人有的我都要,而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效果很好。 因为我很懒,年轻时也充满了好奇心和占有欲。但是渐渐的发现拥有并不代表什么,如果遗忘了其实是对物品的浪费甚至亵渎。 每次收拾发现一些已经过期或者过时而不能再用的东西,都推着我往低欲望更近了一步。 有一次实习在外地住酒店一个月,走的时候发现所有的行李只要一个背包。那是我第一次惊奇于生活必需品之少,也开始反省满满一房子的东西究竟是否必要。 后来在日本学了整理收纳师,更是醒悟到帝都巨贵无比的房价用来屯一些用不到的“垃圾”真是奢侈。 困难在于剥离物品代表的我吧。有一次收拾扔掉了在日本工作时的文件,就感觉自己好像扔掉了在日本工作的经历。那几年时光也变得更加遥远而模糊。 @fly两年没买衣服了,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很少出去玩,对美食也没什么兴趣,每月花呗额明显低于朋友同事。 社交很少,下班后都是直接回家,同事都出去约饭啊,做头发啊,按摩啊,觉得这才是放松,而对我来说,最放松的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玩手机,我觉得挺好。30岁的人了,不仅不喜欢社交,连谈恋爱的欲望都没有,独处对我来说是种享受,身边人尤其是我爸极度不理解,他一个特别害怕被抛弃的人,不管我怎么解释,他都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很悲惨,一定要我多社交,好快点找个对象。 不是有意识的降低自己的欲望,而是自然而然就这样了,不管是家里陈设还是手机内存,都喜欢清爽一点,不要塞得满满当当,可能是小时候爷爷奶奶家极度拥挤的屋子带来的心理阴影吧,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我可以理解,但我真的超级排斥这种拥挤感。 我也不是在所有消费上都是低欲望,比如我特别宅,所以在家居用品的品质上要求挺高的,我愿意花6000块钱买一个好床垫,但出去吃一顿一两百的小龙虾,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每个人都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有人在呼朋引伴中找到愉悦感,有人在独处中获得宁静,这都是很正常的,希望家人不要不理解,不要打着为我好的名义,一定要我找个对象。 @煦煦在别人看不见、但真的能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事情上多投入,比如内衣、厕所、厨房,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满足外在他人对自己生活的期待,比如一定要开什么样的车、买什么样的衣服、背什么样的包……低欲望生活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可以很好地听清内在的声音,当然最困难的也在于不被外界眼光左右。 @董小姐我现在买新衣服很少,只买自己最喜欢的,各种护肤品和化妆品也只有一件,但都是高品质的,如果发现不适合自己,就会送人或者闲鱼转卖掉。 @小皇堡定期整理衣服配饰鞋履,能穿的录入电子衣橱做好搭配,淘汰的捐掉。护肤精简到水乳精华,口红只有两支,用防晒代替粉底。从来不看任何淘宝直播。购物时比起量大优惠的商品更偏向于需要的量哪怕是更贵一点的商品,但不会仅仅因为便宜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不为想象中的自己购物,更在乎现在、此刻我需要什么。 因为懒(不是。因为自己有抑郁症,最开始是想要通过扔衣服来转换心情,后来发现对稳定情绪有很大的帮助。)最美妙的地方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力,暴食也改善了不少。最困难的地方,有的时候会因为缺少一些东西而有点麻烦,比如有时做个面包但是没有厨师机啦之类的。还有因为父母是购物狂所以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偶尔会有点难受。 @漣酱多年前看了个日剧叫《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十分憧憬,借着到岛国念书的机会就给实践了。其他留学生家里不是ins风就是小清新,只有我家,啥也没有。(去年十一月过来,基本上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大半年了)可能一开始的确是“想”过一种低欲望的生活,但是过了几个月习惯后就不会再特意去“想”了,这和许多人认为的“坚持不下去”“过一阵子新鲜劲就过了”“生活不方便”完全不同。养成习惯以后,找东西会很容易,而且不会被抖音上的视频或者旁人轻易种草,也不用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在打工上耽误过多时间和精力。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改变思维。不被物欲束缚以后会明白一个问题,不是天底下好东西就都得尽量据为己有,认清自己的需要,见到好东西好人但是明知道不适合的话,就在一旁静静欣赏也不错。缺点就是,因为我只有一套碗筷,朋友来了没有碗给人家吃饭,人家和我一起用那个唯一的被炉桌(兼茶几兼餐桌兼书桌兼床头柜)当饭桌和茶几觉得有点尴尬,但是我又提不起兴趣买新的,最近闲下来的话就会看着这个被炉桌很纠结。
“社交低欲之后,我遇到了真正的朋友”
@匿名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阶段的同学聚会,但并不是我在那些阶段过得很糟糕没有朋友或者人际关系很差,而是我觉得那些在当时就没有成为朋友的人,也不会因为聚会而让关系更好更舒适。所以我会和每个阶段的朋友聚会,但从不参加同学聚会。 @小瓜我只有一个朋友,但非常非常要好,就和简单心理之前推文里的关系一样,相处得很舒服,我认为朋友多少是随缘的,重要的是大家都开心。 最美妙的地方大概就是轻松,不用花很多时间社交,可以一天都不和朋友讲话、专心做自己的事,也可以和她嘻嘻哈哈一边打架傻笑玩一整天。这种生活让人特别舒服。 @王女士半年不跟异性约会,不跟姐妹外出逛街,减少了80%的浅层社会活动。 对充满着各种各样复杂欲望的生活感到疲惫了,换个口味试试。刚开始时离群索居的孤独感最为不适,坚持到一个半月以后开始感觉到美妙,每天盯着手机的时间少了很多。发现了很多之前被我忽视的视角,比如下图,在小区楼下门廊里有一个燕子巢穴,我在这里住了三年多,每天来来往往经过这里很多次,这周末早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听到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叫的声音才倏然发现这里有个燕子的巢穴,我从没想过在城市里、北京二环以里的钢筋水泥构成的楼宇里可以看到燕子,很是震惊。自此我每出去一回路过的时候都会停下来抬起头看看它们,自顾自地跟它们say hi。这是我内心趋于平静后才发现的一方世界,很美,很妙。 @匿名曾经我很在乎和朋友聚会,会觉得不去聚会别人就会忘了我。后来发现属于我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空虚疲惫,我才明白,独处才是我最佳的充电方式。现在虽然还是会和朋友吃饭打牌打游戏,但是以自己的意愿优先。逐渐开始拒绝了很多不熟悉的朋友邀请,把社交时间放在周末进行,其余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追番看电影做手帐,这些才是我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低欲望生活是给自己的生活做的一种减法,做减法的生活能让自己感到舒适,也让自己少一些烦恼。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做减法的过程,总是会有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蒙蔽双眼,偶尔会头脑发热想去满足一时的快感,这种时候我会先放一放,冷静下来了就觉得,没必要了。 @匿名社交低欲望,不去为了“社交”而社交。 从初中到大学我一直自卑于自己的内向不善言辞,那时候觉得“人缘好”是个特别高的评价,所以也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大群朋友,走在街上也觉得特别有气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强迫自己去社交,去加入一些所谓的“圈子”,去做一些可能既不让我觉得开心也不舒心的事。最后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也并没有结交到想象中的“好朋友”。后来幡然醒悟,明白“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决定放过自己,放下“人缘好”得执念,只是去沟通而不是一种任务,把社交变成一种“学习”和“认识自我”的过程。虽然现在我的朋友依然不是太多,但是都很合得来。也因为心态不同了,生活也变得有期待,有了更多的美好。而且还因为这种思想的转变让我遇见了我的男朋友。我们在社交这件事上有着同样的观念,性格也互补,感觉自己很幸运,是被上天眷顾着的。

努力工作,但不想着升职加薪
@匿名职场上,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不看工资单,不追求升职加薪,不谋大城市户口(但并没有躺平,很热情地在做事)。人生规划上,觉得恋爱太麻烦,一个人自由又充实,不打算买房结婚生孩子。(举两个小例子:朋友安利抗衰老护肤品,我:为啥要抗衰老?朋友语塞。领导说帮忙解决户口,我:我不想要户口。领导语塞。) 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好像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也在想才20多岁,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是怎么来的,还没思考出来,但很享受目前的状态。美妙在于,生活中少了很多很多烦恼,不被外物左右,只关照自己内心感受。幸福感很高~而且身边有几位同样低欲的姐妹~困难可能是,大部分人不能理解?可能有些方面会和爸妈价值观冲突。 @呼呼审慎地看待普遍认为的“应该”和“不应该”,以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把价值感回归到自己的感觉上来。 比如,经过实践我发现,普遍认为的职场人要努力发展人脉,networking,完全不适合我;这样的生活令我心力交瘁。于是我放弃幻想,保持身边只有两三个好友的状态,非常满足。 美妙在于生活这样可以轻松踏实,不再每天双脚离地地追逐。也就是说,这样可以为了生活本身而生活,而不是为了填满欲望而生活。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身。 困难的地方是要常常记得遵守自己的原则,小心不要被外面的噪音带跑了。毕竟有时候低欲看上去就是咸鱼,在所有人都卷起来的时候,很难不焦虑。 @匿名职场上太多浑水摸鱼人情世故,我想保住专业性就不能陪着和稀泥,于是当了不需要升职加薪的自由职业者;摆脱了名利心也就摆脱了上司pua、同事甩锅累、客户瞎指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也让我被买断的不再是片段的生命(时间),而是我选择性分配出去的技能;尽管收入降低甚至不太稳定,但因为我其他欲望也低,够活就行。 低欲望对我来说意味着自由,这是它最美妙的地方。而自由的同义词其实是孤独——很少有人真的理解我的选择和乐趣,无人响应的结果反过来会进一步压低我的欲望,有时会让我产生强烈的虚无感。对抗虚无感是最困难的地方。但好在只是对抗虚无“感”,而不是对抗虚无本身,因为虚无本身无可对抗,它是生命无从摆脱的本质。想通这一点,我就理直气壮地原谅了自己不合时宜的低欲望和其他人的有色眼光。人生一场不过一场唯心之旅,我听从我的感受没有勉强,平静自在的体验就是足够丰盛的收获了。 @黑黑职场低欲相比于出人头地或者抢功劳秀加班,我工作的目标是希望自己所处的公司可以变得更好,用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试图提出自己认为好的建议和意见,让对的人去推进这些意见的落地。如果无法成功做到这些,那么只要我尝试过,我也就没有遗憾了。对我而言,工作更重要的是接触社会,然后从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让自己成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社交低欲:对于周末没有大事就不用微信的我而言,我会和朋友说有急事请在支付宝上找我。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新增、失去、重拾一些朋友,因为你的经历和心境会变。对于社交而言,我现在会尝试维护能够通过交流与其共成长的伙伴关系,也会尝试接触新的伙伴,但是对于单纯只是消耗我精神的关系则不会上心了。 追潮流低欲:没有任何追赶潮流的意愿,也从来没有发过朋友圈。对于社交网络上的事情,秉持着了解但不全部相信的态度。更愿意做到“独善其身”,完善自己,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尝试实践它,尝试影响(绝不会强迫)身边的人实践它(例如环保生活、拒绝无谓的加班等)。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是过好“低欲”生活的前提
@拾杓很少去追当下大火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等,而反倒在它们的热度过去后很久,突然看到一个摘取的片段,或者别人的书评影评、二次创作以后,才感觉到某部作品的魅力,然后去补看。我看的作品总量不多,也不想要看完所有知名度高的作品,别人追剧时我毫不关心,别人剧荒难受时我也怡然自得。 当我真正去看一部作品时,它一定对我来说是有深刻价值的,我的精力和时间消耗都是高效率的,我也能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做更多有意义的思考。 有时这种摘取不一定准确,那么我也会半途而弃。但其实不算什么大事,发现不合适时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有利的思考。 @褫其华衮1)消费:从小就不喜欢购物,不到没的用就不会去买,去买也是买完就走。作为女性,我的这个特质为朋友所惊叹,包括但不限于嘲讽和钦佩。这一特质并非刻意为之,自然而成,原因不明。 2)社交: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懒得”去应付以前认为的“人脉”诸人,很多同事都说“你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即便在入社会之初,我也会给人以如此的感觉,不知为何。但同时,我又对工作和喜欢的事保佑极高的热情专注,曾有同事问我“你是怎么在工作十多年后仍旧如此充满热情?”当然也可能因为当时我对他的人不太客气(工作上我比较严厉)。 3)恋爱:在最初的年龄焦虑合并家人催婚的躁动之后,逐渐平静享受自己的生活。难以深究究竟是被迫如此,还是主动选择,但我很享受这段生活。而这样的低欲更多受到自身所处文化影响,虽不至于“从一而终”,但“洁身自好”、“宁缺毋滥”是很大一个声音。后来我改变了这样低欲恋爱,幸运地遇到了对的那个人(至少那时那刻、此时此刻是如此,未来可期。) 与前面相反,恋爱是从低欲到高欲。享受恋爱的感觉,而非如从前之我和很多其他女性,以结婚为目的。活在当下这句话很容易说,却少有人能做到。恋爱却想着结婚的事儿,不就是担忧未来吗?享受当下恋爱的感觉不好吗?我一直寻觅的就是因彼此吸引,无论如何不想分开,认定就是这个人的感情。我先生就是在如此情况下,向我求爱、求婚。当然,他是欧洲人的也是一个因素,他们表达爱很直接,行不隐晦,而这正是我需要的,也是我乐于给予的。他说:“我们俩就像一个灵魂装在两个身体里,你让我感到爱情的刺激热烈和家的温暖安心。我告诉自己就是你了。”调高了对情感的需求,降低了对婚姻的欲求,算是另一种低欲吧。 准备好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你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浮生一日1.服装和小家电基本上是二手或闲置的产品;2.家里的一些装饰是废物利用而来的;3.除了生活必需品,买东西会考虑使用频率和性价比,不是天天用的就会等一等再看;4.社交除了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爱好(瑜伽,游泳,架子鼓,跳舞)上面了;5.工作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应酬都不参与,专心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可以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减少了浪费,每一件物品承载的记忆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是刻意过低欲望的生活,是物质上的欲望一直很低,但是自己在精神上的生活会有很多欲望。物质和社交欲望低最美妙的地方在于“自在、自由”,很容易就感觉到幸福和快乐,会在吃橘子、抬头看天空、低头看野草的时候感动得流泪,庆幸自己还拥有五感。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面对家人的期待和“担心”,家人总会觉得自己的状态过得不好,希望我生活的更稳定,物质更丰富,家人对于用二手物品下意识的感受就是“啊,你怎么过得这么惨”。要让家人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相信自己过得很幸福是不容易的。 @和熹帝都生活10年,搬家也有10次以上,漂流的同时不断断舍离。但真正开始低欲望生活,是在拥有自己第一套房的时候,添置了必要的几件东西后发现没什么其他需求了。那时候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断舍离》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一旦进入这种简单生活,整个世界都清爽了。 1.只保留常穿的几件衣服,穿插搭配也很丰富,因为少,更舍得买有品质的衣服,也不用每天对着衣一橱子衣服找不到衣服穿。2.最难舍弃的书,习惯了kindle,后来喜欢上微信读书,纸书得以舍弃大部分,当最心爱的书都能舍弃的时候,真正的断舍离开始了。3.比较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是,有一次楼里着火,所幸有惊无险,事后思考,最关键的时刻,哪些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些借来的书啊奢侈品类身外之物都没了意义。4.断舍离精简到一定程度后,剩下的生活自然就变得简单、“低欲望”。5.断舍离不只是断掉无用物品,包括无效欲望、无效社交等。6.这样的简单才能让大脑少占用无效内存,集中思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这个时候的我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过给别人看。我是我自己,而不是我拥有的东西。 最美妙的地方在于,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取舍,不用浪费大脑内存,生活变得简单通透。困难?实在想不出来,偶尔会想要找到更多同路人,一起分享个中美妙,因此,特意参与这个话题。
@无邪低欲望让我活得比较恣意,不在乎他人目光,亦不会过分依赖繁华发达的生活。我曾在山区支教了六年,小学校里面没有水(要走一小段山路去外面取),经常停电(就着蜡烛的光改作业也别有一番风味 ),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没有信号(要打电话就爬上学校一面矮墙,站在上面举起手机,自转一圈搜信号 );各种小虫子,大蜘蛛,还有蛇,晚上喜欢串门,要淡定。 可能别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没有娱乐又吓人,但我却觉得很美好,脱离了繁华城市的喧嚣,安安静静与世无争。周六日整个学校就我自己,我不觉得害怕或寂寞,反而很享受,自己可以写写字,画个画,弹弹琴(有心人捐给学校的一架小电子琴),还能看书(学校有个小图书室,公益组织帮忙弄起来的,里面的书我全看完了 ),从没有那种“没有网络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我还学会看天气呢!山里污染少,天空很漂亮,看得很清楚,能轻易判断出第二天的天气如何,譬如: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PS:山上夜晚的星空非常漂亮,能明显看到一条银行带,犹如夜幕上面被人随手撒了一般碎钻石,真真是星光璀璨!


看完大家的分享,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 相比于“削减欲望”,“低欲望生活”更深层的魅力在于,它宣示了一种定义自己生活的主动性。 这是一种价值的重构,通过放下一些“想要”,重新审视外界关于“美好生活”的标准和期待;也是一种边界的划分,我自己来定义“什么对我是好的,什么对我是重要的”,而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低欲望”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如你所见,它也的确给一些人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如果它给你的生活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那很好;如果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也没事。 没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在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你知道什么对自己是真正重要的,也能忠实自己的意愿,创造让自己感到自洽和从容的生活。 比“低欲”更值得追求的,是跟自己的欲望相处愉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5-4-4 19:08 , Processed in 0.100682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