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说的“废话”,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解读的?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19: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这是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

你说的“废话”,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解读的?

简单心理  胡明\文


许多来访者都曾在咨询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回顾刚结束的那节咨询,自己好像讲了很多“废话”。
“哎呀,我也不知道该讲什么,好像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说,又浪费了一个小时。”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本来就是回答咨询师的一个问题,扯着扯着就扯远了。”
“本来已经提前想好了要讲什么,结果一到咨询室就像完全忘记了一样,然后开始讲别的东西。”
如果再仔细去探究所谓的“废话”,也许会发现,一些话语之所以会被感知为是“废话”,可能是因为你感觉它们听上去似乎有这样一些特点:随机出现、主题不明、缺乏上下文……
或者,换句话说,你担心它们对咨询“没啥用”、没有价值。
对于你在咨询室中所说的“废话”,咨询师会怎么看呢?
精神分析是从“废话”中长出来的?
关于这个主题,我想先扯点“废话”。
对精神分析略有了解的人或许都听说过著名病人安娜·O。她是一位癔症病人。在治疗她时,约瑟夫·布洛伊尔医生首创了“谈话治疗”。但也有文献认为,是安娜·O发明了“谈话治疗”——在治疗中,她自发地开始自由言说,要求医生好好听听她所讲的。
在谈话治疗还未出现的那个那个时代,她的讲述最初在医生听来,会不会也是漫无边际、意味不明,也可以被视为某种“废话”呢?但布洛伊尔却从中发现了关联和线索。一旦把她的症状发生时的情形与引发症状的事件关联上,症状就缓解、消失了。
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认为,治疗起效的机制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病人重新体验到了长久以来被压抑至潜意识中的创伤事件和情感过程。
似乎断裂之处被接续,生命重新得以流动。
这一案例最初发表在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合著的《癔症研究》一书中。“谈话疗法”的逻辑奠定了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治疗的基础。而案例中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也成为后来精神分析基本工作方法——“自由联想”的雏形。
弗洛伊德式的自由联想,即邀请来访不受约束、不假思索地说出脑海中浮现出的任何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所做的是倾听来访者话语中的潜意识,并且通过工作,使潜意识意识化。
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来,有时并非是我们拥有语言,而是语言拥有我们。
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主张心智只存在于意识中,但越来越多地被承认的是,人类大部分的心智过程在潜意识中发生。而语言是潜意识心智的镜子。拉康更是说出了“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L'inconscient est stru  ctrue comme un langage)这样的名言。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某个我并没有想要说的词语被自己脱口而出。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是话语中混入了个“冗余”信息,它没什么用处。但这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看来,这或许就是去接近潜意识的桥梁,一个经典“口误”行为。
类似地,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说的话是“废话”,有可能是因为那些话并没有被我们真正“拥有”。或者,换句话说,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在说着“废话”,你也可能只是在“自由联想”。
这么看来,其实也可以说精神分析是关于“废话”、和“废话”打交道的学问。
咨询室里没有“废话”
“废话”对于精神分析(以及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有着如此的意义,那么我们或许也就可以认为,在咨询室中没有“废话”。
而咨询师的工作,则是去倾听,尝试去理解这些话语究竟在言说着什么,尝试去听见这些话语的水面之下,那些翻涌的情绪、感受、幻想、愿望、冲突。
举几个例子。
片段一:来访者所说的:之前我讲的那个事情,就是关于我同事的那个......不知道你还记得吗?
咨询师听见的:我担心你会不记得我说的话。就像在以前的很多时候,我说的话好像对他们来说是一点也不重要的,也丝毫不值得在意。我会感觉很难过、很失落。我好期待有一个人能够把我放在心上,真的重视我说的话,明白我说的这些事情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有多重要。
片段二:来访者所说的:呀,都快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刚才好像一直在皱着眉头反复讲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之前好像也讲过。我自己都感觉很扫兴了。咱们要不然换个话题吧,聊点别的。
咨询师听见的:我讲的这些对我而言很重要,它们让我感到很痛苦。但我担心,当我把我的这些痛苦传递给你,你也会像其他人一样,觉得承受不了、无法消化,想要从我身边逃开,或者开始责备我。而且我的问题好像总反反复复的,我感觉好无力,而你也可能也感觉对我无能为力。你会不会觉得我不是个好来访,很难进步?我好担心你会厌烦我。
片段三:来访者所说的:打完招呼开始咨询前沉默的那几秒,我感觉有点不自在。你为什么都不主动跟我寒暄寒暄,问问我问题?
咨询师听见的:你看起来对我有些冷漠,挺有距离感的。你是不是不太喜欢我,对我不怎么感兴趣呀?所以你会对于来跟我做咨询不是那么满怀期待,也不是特别投入。我感觉挺失望,也挺生气的。我很期待你能喜欢我、关心我,想要和我待在一起。
(以上案例均经过改编,非真实案例)
说话,是为了相遇
对于来访者来说,“废话”中常常藏者一些引发焦虑、自己难以忍受和处理的心理内容或心理状态。
咨询师所做的,是自己作为工具,借助对来访的了解、专业知识以及咨询师自己的感受,识别在那个当下主导性的客体关系,对这些心理状态和内容进行命名、描述、反馈、诠释等,将它们转换成可以被忍受、被理解、被体验的形式,并在恰当的时机将其“返还”给来访者,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觉察和理解,使潜意识意识化。
咨询师在面对具体的来访、在具体情境下,并且在与之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理解。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说出来的话即使类似,真正想要言说的东西也可能是全然不同的。
而在很多时候,面对来访的一些话语,咨询师可能也同样会感到困惑不解,暂时无法弄清楚来访真正想要言说的是什么,需要静静等待意义的浮现。或者,咨询师的理解可能也并不对,需要继续开放地倾听来访者究竟想要说的是什么。
“说话,是为了让我看见你”,据说这是苏格拉底说过的话。但我更愿意换个说法——说话,是为了相遇。而潜意识层面的相遇,就像一些角落被光照亮,会让一个人体验到真正的被理解和深深的联结感。
如果你会非常担心自己说的是“废话”,总是会担心说“废话”是不好的,也许也意味着,过去你没有被足够地聆听过、看见过。能被听见、听懂的话,就不是废话。我们可以说着最废的话,做回真实完整的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5-4-4 19:06 , Processed in 0.163798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