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丝魂之海胭脂》黄梅戏剧本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 20:2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黄梅戏剧本《海丝魂之海胭脂》 原创作者:汤斌斌








【场序】
第一场 鲛宫议耕
第二场 火山垦荒
第三场 潮退惊变
第四场 泥田救厄
第五场 鲛国献珠
第六场 丝路传芳
第七场 古今和鸣






【第一场·鲛宫议耕】
时间:上古时期,春
场景:海底水晶宫(蓝光粼粼,珊瑚摇曳,鲛绡垂幔)
人物:鲛皇、白海豚仙子、鲛人侍卫、海豚力士


(幕启:十二鲛女执明珠引鲛皇踏浪而上)
鲛皇:(引子)掌中沧海千重浪,眼底饥荒万点霜!
(唱)【平词慢板】
烟墩山吐焰惊龙殿,涠洲岛涌沸震鲛绡。
斜阳峰暗藏炎魔啸,三山鼎立似火烧。
臣民日日望红粟,泪化珍珠满宫壕!
(白)宣白海豚仙子觐见!


(海豚音如银铃破浪,白海豚化白衣仙子翩然而至)
白海豚:(躬身)陛下且展眉!(唱)【火工快板】
火山虽险能生宝,热浪蒸腾育红苗。
愿率儿郎垦荒土,定海珠悬镇狂潮!


鲛皇:(掷令)准!赐汝定海神珠,速速开田!


(众海豚化青甲力士,以尾为犁翻岩浆,定海珠悬空放光)
合唱:【彩腔】
尾扫熔岩千层浪,鳍引寒泉润八荒。
海胭脂染胭脂色,鲛绡帐外稻花香!


(暗转:火山渐隐,海底稻田红浪翻涌)






【第二场·潮退惊变】
时间:盛夏正午
场景:北部湾圈水田(金黄稻浪与碧海相接)
人物:族长、渔娘、村民、白海豚族群


(烈日投影如熔金倾泻,潮声骤退)
渔娘:(惊呼)呀!(唱)【二行】
方才潮涌千豚跃,转眼泥沼困银蛟!
(白)族长!海豚陷田!


(白海豚群泥中挣扎,稻穗与银鳞绞缠)
白海豚:(悲鸣)【散板】
鳞甲沾泥似枷锁,烈日烹油煎心肠!
(对天)海神呐!宁收我命,莫累稻粮!


族长:(顿杖高呼)众乡亲!(唱)【快板】
拆门板,卸雕床!木桶竹箕肩上扛!
海神若要索命去,老朽愿将血肉偿!


(村民以门板为筏,提桶奔涌下田)






【第三场·泥田救厄】
时间:黄昏至次日黎明
场景:泥泞圈水田(月光与火把交映)
人物:老渔夫、幼童、青壮村民


老渔夫:(舀水泼豚)【哭腔】
四十年前风浪恶,白豚引航救孤舟。
(颤声)今日还报三滴水,纵死泥潭不回头!


(童声清唱自幕后)【仙腔】
阿爹抬豚踏星斗,阿娘提灯照归途。
小妹捧水湿罗裙,笑说今夜嫁龙府!


(晨曦中最后一豚入海,村民瘫坐泥中)
青壮:(苦笑)【花腔】
衣衫褴褛浑身垢,相看忽作笑呵呵!
众合:(指心)稻米虽化泥中沫,心比胭脂红更灼!


(追光渐收,海浪声起)






【第四场·鲛国献珠】
时间:海底黄昏
场景:震颤的水晶宫(赤光透海)
人物:鲛皇、白海豚仙子


(三火山喷发投影如赤龙冲天)
鲛皇:(捧珠长叹)【阴司腔】
一粒红粟千行泪,怎比人间情义长!
(递珠)速将神珠还陆土,换得沧海化粮仓!


白海豚:(含泪接珠)【二行】
从此三山归阡陌,海胭脂映日月光!
(抛珠入云,火山化岛,稻穗破浪而出)


(纱幕投影:烟墩岭、涠洲岛、斜阳岛渐次隆起)






【第五场·丝路传芳】
时间:宋元时期
场景:合浦港市舶司(商船云集)
人物:波斯商人、岭南少女、白海豚群


波斯商人:(捧米惊叹)【汲水调】
此米红胜石榴艳,莫非仙种落尘寰?
岭南少女:(挎竹篮笑应)【彩调】
此是海胭脂,浴火沐咸生。
(撒米入海)愿随宝船渡重洋,香飘万里共太平!


(白海豚群跃浪起舞,与商船共航)
大合唱:【主调】
浪卷胭脂千帆过,丝路长歌动星河。
天人共酿和谐酒,醉倒沧海万顷波!






【第七场·古今和鸣】
时间:当代
场景:实验室与古田叠映(全息投影)
人物:老农、青年科学家、白海豚全息影像


老农:(捧古稻)【慢板】
祖辈口耳相传久,红芒浴火出沧溟。
青年:(举试管)
今借科技寻古脉,再谱天人共生经!


白海豚影像:(吟唱)【新腔】
千年因果循环转,万物相依是大伦。
(众合)沧海桑田终不改,和谐二字重千钧!


(大幕徐落,投影展现海豚与稻穗共舞)


(全剧终)


【专业注释】
1. 音乐设计:主旋律以黄梅戏【平词】为骨,融入北部湾疍家渔歌“咸水叹”调式(如“啊嗬哩”尾音),火山场景采用编钟模拟岩浆奔涌声。
2. 舞台调度:
海底场景使用双层纱幕投影,上层为流动海波,下层为珊瑚暗影。
“泥田救豚”场以肢体戏剧表现挣扎,演员屈膝缓移模拟泥泞。
3. 道具象征:
定海珠由水晶球与LED灯构成,破裂时触发红光象征火山喷发。
稻穗以红绸缠绕竹骨,舞动时似火焰翻卷。
4. 思想内核:通过“舍珠—得稻”“救豚—得岛”的双向馈赠,阐释《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哲学智慧。
5. 史料依据:
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载“合浦红米,其色如血,煮粥三日不馊”。
现代基因测序证实海胭脂稻耐盐碱基因与野生稻同源。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5-4-6 06:39 , Processed in 0.091109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