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丝魂之海盐传奇》苗族戏曲剧本

[复制链接]
sc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苗族戏曲剧本《海丝魂之海盐传奇》 原创作者:汤斌斌








编剧:汤斌斌
剧本信息
剧种:苗族山歌剧(非遗元素融合)
时长:120分钟(含幕间)
主题:以盐为魂,以竹为骨,展现合浦先民开拓海上丝路的史诗传奇,弘扬“和合共生”的丝路精神。
核心曲牌:【刺竹谣】【乌坭调】【盐田赋】【海魂吟】【千帆令】
演出提示:
1. 唱腔依苗歌“一腔三叹”特点,尾音悠长;武戏化用芦笙拳、铜鼓舞。
2. 舞台技术需“藏技于戏”,投影仅作诗化点缀,避免挤压表演空间。






角色表
| 角色 | 行当 | 人物特质|
|----------------|----------------|------------------------------------------|
| 大廉| 武生(兼老生) | 东夷遗孤,坚毅睿智,海盐文明开拓者 |
| 乌坭| 刀马旦 | 百越女首领,果敢深情,非遗技艺传承人 |
| 老祭司 | 净角 | 族群智者,象征传统与自然的对话者 |
| 阿木| 丑角 | 贪吃少年,牺牲成盐田守护魂,调剂悲喜 |
| 众族人| 群演 | 分“竹工”“盐女”“船夫”三组,强化程式化编排 |






第一幕:刺竹问天
场景:远古沤浦泽国,刺竹林如绿色城墙,晨曦微露。
舞台设计:
背景为巨型竹编浮雕,投影红树林波光;台口悬垂竹制风铃,随鼓点轻响。
非遗道具:芦笙、铜鼓、竹矛、藤编渔网。


开场(曲牌【刺竹谣】,芦笙引奏,苗语合唱):
(合)竹刺穿云三千丈,潮声如鼓震八方!
叶缝漏光织经纬,根扎泥沼心向阳!


老祭司(杵杖踏“祭祀步”,韵白):
“刺竹空心通神明,盐卤凝泪养万灵!
今日祭祖问天地——何人敢闯红树林?”


群舞(芦笙舞+踩堂步):
男丁持竹矛模拟刺竹破土,踏“围猎步”,刚猛如雷;女眷执藤网旋身编织,柔似流水。
互动设计:观众席暗藏竹筒,随剧情推进释放淡淡海盐气息。






第二幕:烽烟遗珠·山海盟
场景:硝烟弥漫的战场转至百越沼泽,瘴气缭绕。
大廉(负伤踉跄,武生身段唱【乌坭调】):
“烽火烧尽尧王城,孤雁南飞泣血鸣!
腰间玉圭裂三尺,敢问山海可容情?”


乌坭(刀马旦扮相,藤甲银饰跃出):
“红树盘根护泽国,箭穿瘴雾救残星!
莫道蛮荒无肝胆,百越女子敢擒鲸!”


对手戏(武打设计,融苗族刀梯舞):
沼泽搏杀:乌坭以藤为索,与大廉共斗追兵,丑角追兵怪叫:“中原败将,速速受死!”
点睛台词:乌坭反手飞箭,冷笑:“百越的箭,专射黑心人!”






第三幕:盐田创世·生死笺
场景:月下红树林,海榄雌叶盐晶闪烁,竹影婆娑。
核心唱段(曲牌【盐田赋】,男女对唱):
大廉(抚叶沉吟):
“叶泌盐花天赐泪,人求活路地开颜。
敢将血骨化卤水,晒出人间百味鲜!”
乌坭(递竹壳籺,眼含泪光):
“艾草揉尽三更月,竹蜜酿成五更甜。
此去若忘归家路,闻籺香处是妻颜!”


群体劳作戏(苗族踩鼓舞+制盐程式):
男丁踏“踏卤步”(仿水牛耕田),女眷展“晒盐袖”(长袖拟盐晶飘落)。
喜剧穿插:阿木偷舔盐卤呛咳翻滚,众哄笑:“盐卤如情,贪多伤身哟!”






第四幕:魂断潮汐·盐为碑
场景:暴风雨夜,盐田将溃,巨浪如恶蛟扑岸。
高潮戏(武戏+悲情唱段):
人潮对决:大廉率众以竹栅挡浪,融“斗牛舞”步伐,刚猛悲壮。
阿木牺牲(曲牌【海魂吟】,童声清唱):
“盐卤沉,竹舟轻,少年魂归海星星……
阿爸阿妈莫垂泪,盐田白处是儿名!”


技术点睛:
盐晶雨:细盐自顶棚洒落,灯光下如泪如星,演员衣襟留盐,喻“盐魂附体”。






第五幕:千帆出廉·丝路兴
场景:南流江口千帆竞发,盐包、珍珠、陶罐堆积如山。
终章对唱(曲牌【千帆令】,欢快激昂):
乌坭(扬帆高歌):
“刺竹做桅敢破天,海盐为信结善缘!
此去南洋三万里,明月同照百族船!”
大廉(遥望海天):
“莫叹白发换红颜,盐路迢迢代代延!
他日儿孙问先祖,笑指千帆出廉山!”


全场互动:
演员向观众抛撒竹制小盐罐(内置非遗沙蟹汁配方),呼:“接住这海丝魂,咸淡皆是人间味!”






尾声:盐脉永续
场景:现代合浦盐田,少年与远古大廉跨时空对望。
画外音(苗族古歌调):
“刺竹生新笋,盐田换旧纹。
谁言先民远?低头见盐魂!”


幕落:全场灯光暗,唯盐晶符号如星不灭,芦笙声渐远。


剧终
(幕布绣“刺竹盐帆”图腾,台侧投影苗汉双语:“盐路无终,心海共潮生。”)


创作注解
1. 非遗转译:
将刺竹编织、古法制盐、竹壳籺等技艺转化为肢体语言(如“晒盐袖”“踏卤步”)。
芦笙、铜鼓、苗绣等符号贯穿全剧,形成视觉母题。


2. 伦理叙事:
以“盐”喻文明:咸可防腐(坚守),甜可悦人(包容),暗合丝路精神。
刺竹“空心有节”对比玉圭“实心易碎”,叩问文明韧性。


3. 技术增值:
盐晶雨、竹叶投影等轻量化技术,强化沉浸感而不夺戏。
多语种字幕以苗文、汉文双语呈现,兼顾本土与国际。


4. 剧团实操:
武戏动作设计适配市县级剧团体能,道具以竹、藤、布为主,降低成本。
互动环节(抛盐罐)增强观众参与,提升传播黏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二度创作需获授权,未经许可不得商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电话:0777-3609360|触屏版|小黑屋|手机360|桂ICP备08003557号-1|

GMT+8, 2025-4-5 01:31 , Processed in 0.100331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