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强者和弱者来区分人群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人际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最终的胜利者。人们往往会说“善恶终有报”,其实未必,善良有时就是懦弱或失败的代名词,善良的人最终所得到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而已。有人说,弱者多不得好活,强者多不得好死。
在赤裸裸的关系里面,善良很难保护自己,而诚实又往往是缺少智慧的标志。所以我们在训练自己察言观色、举一反三、慎思笃行的时候,更惧怕别人城府很深、难于琢磨。当生活节奏加快,自顾不暇往往是因为关注别人多于自己。人们总是在努力地经营自己的情绪,但更多的时候是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
有人在单位里经常是劳模,但工作上体现得并不多,尤其是踩着别人的肩膀或者是凭借网状的关系而成为英雄的时候,真正的劳模和英雄就显得很悲情。有人用自荐的方式来选择优秀,自荐的人除了对自己的能力了解外,还要准确地有一个排位。很多时候,优秀是一种比较,在没有可比性的地方来比较,势必造成误差。甚至有时优秀是对别人利益的一种剥夺。认可了优秀能否带来大面积的优秀,能否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优秀是自己的事情,优秀就是出色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这只能说是一种称职。如果一个人的优秀不能给团队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这种优秀有和无其实是一样的。而我们的管理者往往是在奖励那些合格的人,而不是真正优秀的人。或者偏激一点说,很多被评为优秀的人在进行着一种掠夺式的工作。以这种方式来区分人群有失公允,会造成更多的负面情绪和更多的心理失衡。
但是社会就是这样,你想要的别人也想,你进行的工作,别人也在做。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别人也认为自己做得不差。你得到了你认为应该得到的,别人也会认为你的所得对他人也是一种掠夺。
社会财富的分配很有意思。有人归结为“二八率”,即20%的人创造了80%的效益,自然就是20%的人应该享有80%的利益。但是有一种财富却违背这样一种规律,那就是教育,教育的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校整体而言,学科分类明确,跨学科的东西就很难胜任,所以有人提出教育均衡发展。任何一个学科的时间绝对占有率高都是对其他学科的一种剥夺,此时用优秀来评价就有失公允。
当然优秀的划分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人为的区分标准大多又都是管理者的好恶而非大众的价值取向。这一点,我倒是喜欢私企的做法。老板一人的标准就是企业的标准,你可以认同,留用,你可以非议而走人。人人都有相对的自由,应该是一件好事。
但是赤裸裸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懂得掠夺的人才是胜利者。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的你 于 2009-9-18 11:36 编辑 ] |